2024年,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塔冠内,一位学者屏息凝视着监控屏幕。台风“贝碧嘉”正肆虐上海,千吨重的阻尼器在狂风中剧烈摆动幅度达1.4米,却始终稳定在安全阈值内。屏幕前的吕西林教授长舒一口气——这座中国第一高楼又一次经受住了极端天气的考验。
这一幕,正是吕西林教授40年科研生涯的缩影。从唐山大地震中觉醒的青年学子,到上海科技功臣,他始终在为建筑安全铸造“震不垮的脊梁”。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创新为刃
让中国高楼挺直腰杆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西安读大二的吕西林在余震中彻夜难眠。“那么多生命瞬间消失,那么多房屋倒塌成废墟,那种震撼刻进了骨子里。”四十年后,当他在同济大学办公室忆起往事,眼中依然闪动着痛楚。正是这场灾难,让他立下毕生志向:用科学守护建筑安全。
站在浦东陆家嘴仰望摩天大楼群,“三件套”中有两件都镌刻着吕西林的智慧。
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他提出了改进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抗震性能的方法;上海中心大厦顶部,他和上海材料研究所主导研发的千吨级电涡流阻尼器,将抗风装置质量优化40%,成为守护632米高空的“定海神针”。
不仅是上海,他和团队也在为全国各地的重要建筑“排忧解难”。重庆来福士广场四塔连体工程中,他力排众议采用“以柔克刚”的柔性连接方案,避免了塔楼混凝土结构因冷热交替产生致命裂缝,以及结构顶部的振动问题。
“传统结构抗震靠‘硬扛’,我们团队多年深耕的是‘抗—减—控—智’技术创新体系。”吕西林的学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教授这样概括恩师的学术战略:从既有结构抗震,到消能减震装置研发,再到可恢复功能损伤控制建筑探索,直至今日的AI智能防灾研究。这条技术路线背后,是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0余项抗震规范标准。
到目前为止,吕西林已组织完成全国20多个城市50余栋复杂高层建筑的抗震研究,对我国建筑行业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荣誉背后是持续十余年的布局:汶川地震后创立的“光华国际学术论坛”,已成为全球地震工程领域的旗舰会议;担任两本SCI期刊的主编,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建立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实现中欧隔震产品互认。“过去我们学习欧美,现在国际会议争相邀请中国团队做报告。”吕院士欣慰地说。
薪火相传
严师背后的家国情怀
“抗震是公益性事业,要有奉献精神。”这是吕西林给每个弟子的开学第一课。他的严格在学界闻名——曾因商业项目不符合安全标准断然拒接,却将专利技术无偿授权灾区使用。更让学生敬畏的,是他对现场的坚守:“上海中心阻尼器测试时,老师亲自爬上125楼层记录数据。”
这份坚守滋养出满园桃李。96名博士、110名硕士中,涌现出2位国家杰青、5位行业领军人才。学生蒋欢军教授回忆:“老师总鼓励我们突破现有技术和规范的束缚,他积极吸收新技术,主编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等上海市抗震技术标准。”如今这些标准已辐射全国,成为行业新标杆。
2024年初春,69岁的吕西林带着学生登上上海中心观景台。脚下的黄浦江两岸,应用其技术的高层建筑勾勒出城市天际线。正如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所言,吕西林院士是一位践行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杰出科学家,他用自己科学研究的成就,守护城市安全,用中国方案回应国际学界之问。
“比奖项更珍贵的是吕院士培养的200多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如今都已成长为抗震领域的中坚力量。我相信与他的对话,既是在聆听一座城市的安全密码,更能感受到一种把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郑庆华表示。
对话
青年报:在培养学生和年轻教师时,您最看重什么?
吕西林:第一,做研究必须一丝不苟、严谨至极,这点上我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出任何差错。第二,在生活上,我和大家是平等的,像朋友一样相处。第三,我最看重两个品质:诚实,就是待人做事要真诚、认真;聪明,这需要天赋加努力。
青年报:对于现在对建筑或土木工程感兴趣的年轻人,您有什么话想说?
吕西林:我鼓励感兴趣的青年人积极投身土木建筑工程领域。它的前景依然广阔,虽然不像AI那样高速增长,但国际公认保持2%~4%的稳健发展是健康的。热爱可抵岁月长,如果真心喜欢,土木工程仍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