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强,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之子;吴康军,淞沪支队中队指导员、中共民福地下党支部书记陈友新之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两位抗日英雄的后人——2025年,距离淞沪支队威震敌胆的抗战岁月,已经过去了80年,但老一辈抗日英雄们留下的,却不仅仅有光荣历史,还有无数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在影响着包括他们家族子弟在内的几代人。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参加革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
朱亚民是个传奇。
1930年,他从常州老家来到上海的中华书局印刷厂当学徒。1936年,他在香港参与组织了工人与资本家斗争的工会运动,抗战爆发后,1938年3月他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受中共华南局委派率团回内地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9月,他受浙东区党委指示,率11位同志到浦东坚持内线反“清乡”斗争。他们不仅在浦东坚持了下来,还将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挺进了浦西,使浦东与浦西的抗日游击区连成一片。其间,他和战友们打了很多胜仗,其中甚至有被编入军事教材的优秀战例。
讲述父亲的过往时,朱建强感叹“他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参加革命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国家强大,人民不受欺负”。他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却总是淡然处之,“我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当官发财,加入共产党时,党还很弱小,我们都是自己筹集活动经费的,甚至我们都没想到党能发展到今天的样子,当时只是觉得党的理念是能救中国的”。他一直以工人自居,“他记不得自己的生日,就选了5月1日作为自己的生日,因为这是国际劳动节,他说‘这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生日’”。
如今在上海奉贤区委党校工作的吴康军,经常要给学员讲淞沪支队、民福党支部和他爷爷陈友新的革命故事。陈友新是和朱亚民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抗战将士,“他本名吴掌林,新中国成立前我们老家在民福村隔壁的农展村,我爷爷是家中长子,上到初中时碰到东北抗日战争爆发,他马上积极参与高中学长组织的声援活动,从此走上反对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陈友新也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奉贤离休。他和朱亚民一样,有机会就和后辈们强调不要“忘本”,要学本领报效祖国。在他的影响下,五个孩子绝大部分都在从事农业工作——吴康军父亲是老大,中专学农,大叔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二叔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叔叔和小姑姑是双胞胎,留在了老家务农。
“我也是学农的,毕业于上海农学院,主职是研究区域经济和‘三农’工作,现在在党校上课,除了讲一些奉贤党史之外,主要还是在讲乡村振兴课。”吴康军说,爷爷虽然没有直接管过他们的志愿填报,但他的思想影响了吴家几代人。
我们都是来自人民的普通人
朱亚民教育子女,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普通人”。他是这么说的,一生也都是这么做的。
“他的腿在打仗时受了伤,行动不太方便,大家对他很照顾,派一辆小车来接送他上下班,但是他就早晚用一下,生活中从来不用,中午他也不回来,就是让我母亲装个饭盒带饭过去热一热,生活一直很朴素。”朱建强回忆。
朱亚民总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淞沪支队组建之前,其实我党已在上海周边多次尝试建立过敌后抗日武装,但都没能成功,有敌人围剿的原因,也有内部团结的原因。朱亚民被派来后,他团结本地干部,团结当地老百姓,让淞沪支队迅速摆脱困境——浦东人民对他的高度认可,帮助这支队伍迅速成长壮大。
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真诚和热情。受他影响,朱建强等子女也都非常低调,和群众打成一片,“因为我们就是普通人啊!”
如今的朱建强已退休多年,和普通的老人一样,帮儿子带孙子减轻负担。生活之外,苏州市新四军研究会请他写文章、做宣讲,他都是尽力帮忙;上海要建淞沪支队陈列馆,找他核对史料、请他捐助藏品,他也是有求必应。因为他至今都记得,父亲跟人民广交朋友,“我最近去过几次浦东,能感觉当年他跟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大家好像都跟他很熟”。
吴康军也记得陈友新很多场景。他十几岁的时候,跟爷爷一起从奉贤南桥回老家,“他会随身带着剪刀,一路上看到有老乡家里果树要修剪了,他就会帮忙修剪,完全不要报酬”;还在读书的他,经常被爷爷差遣了做“快递员”,“很多当年参加过革命的人,经常找到他,请他出证明,他只要记得的,都会认认真真给他们写材料,我经常帮他送这些材料信件”。
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的精神
陈友新的祖辈,在浦东东海边开垦荒地,将盐碱地逐步变成了成熟的土地,才有余力供陈友新读上了松江二中,成为了当年稀缺的高中生。让陈友新在九一八事变后,了解了进步思想,了解了中国当时的落后现状。
比他大两岁的朱亚民,进中华书局印刷厂“打工”没多久,就被工友们起了个外号叫“大学生”——因为他喜欢看书。他还爱思考,爱钻研。到厂里没多久,中华书局从德国进口了一批高级设备,是凹版印刷技术,朱亚民就偷偷去学这门技术,一下就成了专家型的技术工人。1936年,他携妻子随中华书局从上海来到香港,自己第一个儿子也在香港出生。
然而,也因为读书多,朱亚民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小家安稳”,他感受到了国家的内忧外患,并立志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事”。在部队,没有正规上过军校的朱亚民能成为“战神”,就是因为他参加抗战时,就买了包括《战争论》在内的许多军事理论书籍,为有朝一日拿起枪做准备,后来又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和军事著作,边看边研究,边打仗边成长。
“他给我们兄妹每个人都刻过一枚图章,还给很多战友也刻过,他和苏州许多金石高手都是好朋友。”如今也像父亲一样喜欢下围棋、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朱建强觉得,印刷工人出身的父亲,这是不忘本,也是骨子里流淌着的一种中国传统精神——改革开放以后,朱亚民当年留在香港的一些工友,成为老板回内地来投资,孩子们跟朱亚民开玩笑“爸爸你不回来也是个小老板了”,朱亚民很认真地回答他们,“不能这样讲,我们的信仰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到父亲当年的这句话,朱建强都会感慨:这句话和父亲热爱篆刻一样,背后不就是一代代有良知的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