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共青团

运动习惯养成、精神素养培育、户外研学实践……

成长的答案,藏在“家门口”

记者 刘秦春

本文字数:3791

    “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开展活动。受访者供图

    近期,2024年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在上海顺利完成,该项目是新时代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升社区青少年服务质效的青春行动,是推进基层共青团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创新社区服务、助力社会建设的创新实践。

    过去一年来,全市共有12家青年社会组织在浦东、徐汇、闵行、宝山、金山、青浦、崇明7个区的12个社区落地项目,聚焦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普遍性需求,以运动习惯养成、精神素养培育、户外研学实践等各类活动,开展“团团活力圈”服务。项目落地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服务696场,覆盖青少年1.9万人次以上,发动近千名社工和志愿者参与项目服务,服务总时长超3000小时。

    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

    墙内墙外“社游记”

    在社区找到成长的答案

    “我们最初在室内阵地开展活动,但发现孩子们的视野仍被‘围墙’限制。”上海徐汇区豆豆公益发展中心副理事长谢歆介绍说。2024年,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结合徐汇区盛华景苑社区特色,创新“社游记”理念,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时间轴,串联起徐汇区核心点位:从邹容纪念馆的红色历史,到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的生态探索,再到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的职业体验,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社区变迁。

    其间,六年级学生伊伊(化名)的成长让徐汇区豆豆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张宇凌印象尤为深刻。这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曾因成绩不佳长期遭受同辈压力,加上身为医生的母亲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她逐渐封闭自我,拒绝与外界交流。

    2024年暑假,伊伊的母亲向居委会求助,豆豆公益团队随即邀请她参加“社游记”系列活动。在参加邹容纪念馆主题活动时,孩子们需在馆中寻找历史细节,并自编自演短剧。伊伊被伙伴们推举扮演革命先辈邹容。“那天她很开心。”张宇凌说。

    多次活动结束后,伊伊的母亲惊喜地反馈:“女儿开始主动跟我分享学校趣事,甚至会反驳同学的不当言论。她告诉我,‘原来我也可以变得勇敢,我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不好’。”如今,伊伊已成为项目的忠实参与者,从消防站到工地,从党群中心到自然公园,她的足迹遍布社区,性格也愈发开朗。

    谢歆告诉记者,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的实践不仅停留在单次活动,她还通过创新形式将社区探索转化为青少年可以持续参与并且可以建言献策的平台。团队设计了一款模拟“15分钟生活圈”的“社游记”桌游,孩子们需通过策略规划“社区资源点”,并在实地探访后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希望他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谢歆表示。

    目前,该项目已建立多个社群,活动报名常需“秒杀”。这种吸引力,源于团队对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确保青少年“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扎实有力。

    从“被困在房间”到“主动探索社区”,当项目真正扎根社区、贴近青少年需求时,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成长的答案。未来,谢歆打算将“社游记”复制到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的下一站,并进一步优化同名桌游,使其成为可推广的社区教育产品。“我们不仅要丰富青少年的物质生活,更要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谢歆强调。

    开展“第二课堂”

    用音乐点亮随迁子女成长路

    青浦区融融公益发展中心在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区落地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每周开放图书馆、活动室,并针对随迁子女、特殊需求学生等重点群体设计公益课程。“这里有18个居委会,青少年人口密集,但很多随迁子女对社区缺乏归属感。”据项目主管孙时兰介绍,项目通过“日常开放+主题课程”的模式为社区青少年开展“第二课堂”。

    孙时兰介绍说,目前项目累计开展了58场活动,服务时长超240小时,覆盖青少年1900余人次。其中,针对重点青少年开设的编程、非洲鼓、尤克里里等课程最受欢迎。“我们特意选择易上手、低成本的乐器,比如尤克里里,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快速找到兴趣点。”

    12岁初一男生小宇(化名)曾因过度依赖网络游戏与家长多次发生矛盾。社工介入后发现,他属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未成年子女中的典型群体,因家人陪伴缺失、课余照料不足及社交支持薄弱,长期存在孤独感与自我认同困惑。

    在尊重小宇及其家庭意愿的基础上,社工推荐他参与了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的系列活动。三个月后,小宇逐渐展现出积极面貌。不仅主动参与活动,还通过手工等活动结交了好友,自信心显著提升。其父母反馈称,孩子每日游戏时间大幅减少,亲子对话也从以往的争吵转向分享。

    “通过搭建正向社交平台,填补陪伴空缺,能从根本上激发青少年的内生动力。”孙时兰表示,小宇的这种转变,正是项目活动设计的核心,通过兴趣引导和同伴互动,帮助社区青少年建立社交自信。

    另外,项目团队还通过“小志愿者”计划深化青少年参与感。今年暑假,60名青少年成为场馆志愿者,社区还组织孩子们自制清凉饮品,将饮品送给快递外卖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孩子们在志愿服务中学会了责任,也更理解社区的温度。”孙时兰说。

    团队已总结出一套社区阵地+兴趣课程+志愿实践的服务模式,明年计划将其推广至青浦区的其他镇街,并优化课程资源包,方便更多社区复制。“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孙时兰说。

    体育赋能成长

    强体魄、育品格、促融入

    虹口区虹湾社区以公租房为主,住户多为高学历、高技能、高层次青年家庭,青少年比例高,社区年轻化特征明显。然而,上海阳光麦穗公益发展服务中心团队调研时发现,社区缺乏系统化、常态化的青少年体育课程和专业指导资源。

    负责人梁天檩告诉记者,共青团“伙伴计划”项目选择落地这里正是为了补齐这一短板。项目累计开展了61场主题活动,涵盖陆地冰壶、软式飞镖、飞盘及体适能训练等内容,服务时长229小时,累计服务青少年1653人次,获得了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高度认可。

    冬冬(化名)是虹湾社区一名五年级学生,自小对飞镖运动展现出浓厚兴趣。由于课外时间有限,他仅能通过学校每周一次的飞镖课程接触这项运动,始终缺乏系统训练机会。

    今年3月,冬冬通过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活动报名软式飞镖专项课程。经过6周系统性学习,他掌握了握镖姿势、战术布局等专业技巧,飞镖命中率显著提升。因表现突出,他受邀担任活动“小小指导员”,开始协助教练指导低年级学员。

    这段经历让冬冬收获良多。技术层面,他了解到青少年飞镖进阶赛事信息,并计划未来参与专业比赛;心理层面,他在教学中建立自信,完成了从学习者到传授者的角色转变。

    小昱(化名)是居住在虹湾社区的高二学生。今年5月,她通过社区公众号了解到项目在招募志愿者,在母亲鼓励下,她报名加入服务团队。作为签到处志愿者,她负责活动签到、拍照、档案整理等工作。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井然有序,她在3个月服务期内累计参与28场活动,逐步掌握物资管理、现场协调等技能。

    通过持续实践,小昱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也显著提升,更在服务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她表示:“志愿服务让我学会观察细节,也让我懂得如何用行动传递温暖。”

    冬冬在运动技能提升中建立自信,小昱在服务实践中完成自我成长,共同诠释了阳光麦穗公益发展服务中心通过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强体魄、育品格、促融入的初心。

    2024年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已顺利结项,新一年度的项目启动在即。下一步,上海共青团将持续聚焦社区青少年群体急难愁盼的普遍性需求,加强同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协同,总结运用以往项目经验,指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开展服务活动,推动项目走深走实,更好发挥示范作用,为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持续助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共青团 A04成长的答案,藏在“家门口” 记者 刘秦春2025-09-06 2 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