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大学

用脚步丈量帮扶成果 用深谈体悟山海情深

中医药学子立志接过援青接力棒

记者 顾金华

本文字数:1875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践团成员与青海当地医生对话。受访者供图

    一群中医药专业的医学生,把目光聚焦于医疗援建工作:梳理第五批援青干部的工作成果,探寻青海百姓看病越来越舒心的原因,更思考着如何让这份帮扶长久延续,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扎根高原,助力青海医疗事业一步步往上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沪青医脉·同心共筑”实践团循着东西部医疗协作的足迹,用实地走访、整理数据、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在青海和上海两地展开了一场特别的暑期社会实践。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变化

    实践团成员一踏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CT、高压氧舱、远程会诊系统等先进设备都在正常运转,诊疗区域收拾得整洁有序、动线清晰,患者看病不用来回折返。数据更直观:医院的门诊、急诊量逐年攀升,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

    “以前想都不敢想,咱们藏区医院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医院负责人感慨,多亏了上海援青干部,他们不仅把上海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引进来,还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方法。现在看病流程更顺畅了,医生水平也在提高,老百姓不用跑远路就能看好病,心里踏实多了。尤其是这几年,医院不仅升级了设施、普及了健康知识、完善了急诊急救体系,还成功评上了三级乙等医院,医疗水平跨了一大步。

    走进青海省中医院,实践团成员又感受到另一股活力。如今的中医院,“高原中医”特色越来越鲜明:新增了好几个省级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开了不少专病门诊,还出了专著、拍了宣传片;科研上拿了两项国家级课题,和省外医院合作,送百余人前去进修;更用新方法开展医疗援青,让好技术真正留在了当地。

    援青故事里的温暖与力量

    上海第五批援青干部完成任务回沪后,实践团第一时间找他们“取经”。在一对一的深谈中,他们不仅摸清了援青工作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果,更听到了不少藏在数字背后的故事。

    “看到果洛医疗一点点好起来,再苦再累都值了。”上海第五批援青医疗队领队,曾担任果洛州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的周峰说,果洛的老百姓看病难不难,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感。他叮嘱实践团成员:“你们要好好钻研本事,多给大家讲健康常识。也盼着以后能攻克更多医疗难题,让每个人都能看上病、看好病。”

    “在果洛的日子,现在想起来还热乎。”曾担任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执行主任的王璐回忆,自己和当地医护一起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每次看到患者治好了,能笑着出院,那种成就感,真是没法用语言形容。”他还提到,援青时和上海的医院密切合作,搞科研、推新技术,既提升了果洛医院的水平,也给当地患者增加了不少治疗选择。

    实践感悟:把所见所闻化作前行力量

    “这次实践,让我真正懂得了‘医疗援青’不是一句口号。”实践团成员感慨,在青海亲眼看到医院的变化,亲耳听到援青干部讲那些扎根高原的故事,才明白好的医疗资源落地有多不容易,“以前总觉得自己学的知识离实际很远,现在才意识到所学的专业能如此直接地帮助别人,这份责任沉甸甸的。”

    “那些援青干部是我们的榜样。”另一名成员说,他们放弃舒适的生活,跑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一干就是好几年,“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年轻人要把所学用到实处。未来我也想参与到这样的事业中,用中医药知识为更多人服务。”

    实践团成员表示,这次青海之行是新的起点。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分享医疗援建的好经验、感人故事,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东西部医疗协作。同时,他们还会继续琢磨长效帮扶的办法,希望能为青海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为两地医疗界的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河同脉,山海情深”,雪域高原上的医疗故事还在继续,而这群年轻的中医药学子,正带着收获与感动,准备接过接力棒,在守护健康的路上坚定前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大学 A05中医药学子立志接过援青接力棒 记者 顾金华2025-09-17 2 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