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画出敦煌国风,回力携手崇明土布纺织技艺……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上海大学“设计跨界,文脉新生”的主题展览上,从古色古香的颜料融合AI作画,到国潮品牌结合非遗技艺,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四大特色展区集中展示上海大学、特邀品牌、协同院校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合作成果,以当代设计解构传统技艺,以非遗元素重塑现代美学。
青年报记者 林千惠
“大家都知道西方的莫兰迪色,但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其实颜料的颜色有别的表达方式。”在解说人员的介绍声中,走进主题展,迎面而来的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马利画材联合开发的设计展区。霜叶红、夕阳痕、柳堤,一个个宛如中国古诗的名称,象征着不同的颜色。敦煌、藏文化、黄河……中国文化到底有多少种色彩?这些颜色进行了回答。
“运用不同的颜料颜色,进行不同的参数设定,可以生成相应的AI画作。”在展区左侧,立着一台机器,只要选中颜色,再输入自己想要生成的图案样式,几秒之后,一幅幅具有敦煌、藏风等特色,栩栩如生的国风画作就会呈现出来。
现代技术和传统的精彩碰撞,是上海大学展览的最大特色。在回力展台,展现的是学院与国潮品牌的共创,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京绣、扎染技艺等共15种非遗技艺与国潮设计相融合。由设计师何一波所创作的“青花·踏纹”尤为吸睛,鞋身由青花瓷制成。“我们希望去开拓非遗的创新模式,和国潮品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进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专业教师陈文佳表示。
由于展柜放不下所有的创意,学院选择以数字模型的形式展现回力鞋相关设计。而这也展现了上海大学展览上的另一大特点,即数字化。人人可智能生成纹样的数字平台、裸眼3D还原上海大学景观、VR消防训练系统……“通过3D打印,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还原曾经很难创作出的造型,节省许多时间。”工作人员介绍3D打印出的一件文物,自豪地表示。
于文化设计和科技的互帮互助中,传统与现代在展览中实现着和谐的平衡。对此,上海大学展览负责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系主任李谦升教授表示,这也是此次展览的目标所在:“一方面,如何将传统文化以大家愿意接受的形式呈现,进行良好的文化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在AI发展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与大模型智能化相融合,实现新文化业态,是我们在做的事。”
关注年轻人、利用多渠道,借用新技术、继续数字化,加紧文化挖掘,进行技术研发,以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作为展示平台,接下来,李谦升表示,上海大学将继续开掘设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