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观点

创造“零近视奇迹”的三所小学,恰恰遵循了常识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本文字数:1186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你有没有感觉身边戴眼镜的孩子变多了,年纪也越来越小?这和统计数据是相符的。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阶段为36.7%。该数据虽较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呈高发、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近视问题因而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正是在此背景下,近日有消息称,云南三所小学的数百个孩子视力普遍保持在5.0及以上,近视率为零,引得众人惊呼“创造了奇迹”。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说来简单:确保孩子每天进行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科学研究早已表明,在儿童青少年视觉发育期,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是诱发近视的主要因素。因此专家建议,中小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最长不超过40分钟,而且要多去户外,嬉戏、运动、看风景。

    防控近视的基本原理不难懂,办法也是现成的。云南三所学校之所以能创造“奇迹”,靠的不是独门秘籍,而是遵循了护眼爱眼的常识。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突出,恰恰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按常识行事。

    如今的孩子,在校期间大多待在教室里,虽有体育课,但运动量还不够。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以安全为由,剥夺了孩子课间在走廊、操场奔跑玩耍的自由,人为延长了处于密闭空间的时长。放学后,孩子要么被家长接回家,埋头做作业;要么被送去形形色色的晚托班,继续上课。好不容易有空闲,孩子们拿起电子产品,靠打游戏、刷短视频来纾解压力。如此持续性高强度地近距离用眼,近视率能不攀升吗?近视防控自然也难以落到实处。

    有人说,云南的三所小学属于特例。正因为教育资源比不过城市学校,这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反而给孩子留出了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而这,恰恰值得思考。我们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以学习为名,把孩子绑得太紧了?从家到校再到培训班的无缝衔接,看似将所有的“边角料”时间都利用了起来,实则挤占了孩子运动、玩耍及放空的机会。这不仅不利于保护视力,对身心健康恐怕也有负面作用。

    与其羡慕云南孩子,不如从观念上重视起来,行动上落实起来。对学校而言,要保障学生的体育课,常规课程也可以设置户外环节,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家长而言,除了关注学业,更应多带领孩子参加户外运动,亲近自然。社会层面则要营建更多的儿童友好空间,让孩子有地方可以“疯玩”。

    孩子的天地不应局限在居室和教室,放他们到街巷、田野、山间等一切开阔地,去奔跑,去玩耍,去放宽视野,去拓展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观点 A08创造“零近视奇迹”的三所小学,恰恰遵循了常识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2025-09-28 2 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