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非遗青年传薪者

一个锔钉 一场对话

记者 郦亮

本文字数:2671

    本版图片均为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麻辉说他每次锔瓷的时候,都在和器物进行对话。他想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他想从它身上获得启示。麻辉总是将自己隐藏于器物的背后,他抚慰它、托举它,延续着它的生命。麻辉说,一个锔瓷匠人应该是低调的,修复不是为了显摆自我,而是为了成就它。这其实也是延续千年的麻氏锔瓷技艺的传统——摒弃功利,在纯粹的工匠之心里,让器物世代流传。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慢工 

    把锔瓷作为一种享受

    麻辉是由爷爷麻丙仁一手带大的。小时候他就总见爷爷在那里优哉游哉地锔瓷器,那些摔碎的碗和杯,经爷爷之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很多年之后,麻辉仍然为爷爷做活时那份享受和体味的状态而倾倒。在老家河南南阳,谁家摔碎了碗,都会拿来给麻丙仁锔修,因为是乡里乡亲,一个锔钉也不过几分钱,爷爷有时就干脆不收钱。他真的很享受锔瓷的过程。

    麻氏锔瓷技艺在当地是很有名的。有复旦学者曾对此进行梳理和研究,认为麻氏锔瓷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到了近代,麻氏锔瓷在麻辉的曾祖父麻子义手上发扬光大。这位专为古玩店修复文物的工匠,素将锔瓷作为纯粹的“玩物”,讲究锔得好,还要锔得美,在当地一时名声大振。

    在锔瓷界素有“常活”和“秀活”之分。“常活”就是平常的活,管用就行,而“秀活”则不仅要管用,还要管美。麻辉告诉记者,曾祖父麻子义对美有一种执着,当时他就在研究如何将锔钉做出花样来,不仅细巧,而且美观,堪称对瓷器的“二次创作”。麻氏锔瓷自然是属于“秀活”的,而且是“极秀”。钉子要小到与器物比例协调,还要用锉刀做出花纹,甚至融入錾刻工艺。麻辉非常清楚,必须要慢条斯理,要摒弃功利,要以一种“玩”的姿态去推进,方可能“妙手生花”,做出锔瓷艺术品来。

    重启

    成为第四代传人

    麻辉从小就显示出惊人的动手能力。四岁多的时候,他趁父母去外公家,偷偷找来刀片,将父亲心爱的老上海牌手表拆得零件散落一地,根本无法走。修表师傅对父亲说:“这孩子有天赋,别训他。”父亲的包容,让麻辉对“动手”的热爱越发浓厚。麻辉从小就喜欢缠着爷爷,看他锔瓷。爷爷也绝不会给他“小孩子不读书看锔瓷”这样的指责,“爷爷会停下手里的活让我摸,爸爸休息时会教我怎么用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器物修复有了天然的亲近感。”

    成年后的麻辉没有马上继承麻氏锔瓷的衣钵,而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来到上海闯荡。有一天,他摔碎了一把自己用了多年的紫砂壶,想找人修。父亲说:“你自己弄弄不就好了。”一束光照了进来。对啊,我是麻氏锔瓷家族的后人啊,修壶竟然还想着去找别人,真的是羞愧啊! 那个下午,麻辉翻出工具,拼凑起童年的零星记忆,有点笨拙却最终完成了修复。“那一刻,感觉趴在爷爷膝头看他敲钉的记忆全回来了。”麻辉找回了对于锔瓷最初的感动,决定重振麻氏锔瓷,正式成为了麻氏锔瓷第四代传人。

    克制

    让“伤疤”成为一部分

    麻辉让麻氏锔瓷在上海生根发芽,也有十几年了。他和器物对话,琢磨如何让这磨碎的器物延续优雅的生命。麻辉一直信奉着“人服务于器物”的理念。“器物是主,修复是辅,不能为了炫技而抢了器物的风头。”他常举一个例子:有人为了展示手艺,把锔钉做得花哨夺目,一眼望去全是钉子的光芒,“这就像给伤疤化浓妆。”他修复时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力求还原器物的本来面貌,让钉子像是从瓷片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硬生生“贴”上去的。这种克制,正是他对器物尊重的体现。

    麻辉修复过一只一摔为二的青瓷盖碗,他用两枚精致的锔钉将碗牢牢锔住,而上下锔钉又与碗身的堆塑祥云纹饰形成一种呼应,相映成趣。麻辉会想象几百年后,后人看到自己修复的器物时会想什么,“我不在乎他们能否记住我的名字,只希望他们能透过钉子,感受到我们这代人对传统的认真。”对麻辉而言,每一件待修的器物都有“情绪”:摔碎的紫砂壶可能承载着主人十年的喝茶记忆,裂纹里藏着无数个午后的闲谈;缺口的瓷碗或许是奶奶传下来的,缺口处还留着旧时的饭香。“人会消失,但器物却能一直留存下去。我不只是在修瓷,更想让器物带着我们这代人的情感,再走得远一点。”

    学艺 

    让青年精心爱器

    作为麻氏锔瓷技艺的传人,麻辉这些年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锔瓷技艺走进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最初他以为90后、00后不会在意这门慢手艺,可体验课的火爆颠覆了他

    的想法——2018年5月至2023年12月,他在沪苏等地的艺术馆、博物馆共举办390场文物修复沉浸式体验活动,3万余人参与,创下“举办文物修复沉浸式体验活动次数最多的锔瓷师”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一个2006年出生的学员,曾是“手机不离手”的性子,却在三天课程里每天坐满四五个小时,手磕破了都没察觉。麻辉常对学员说:“传统技艺的门槛从不在技法,难的是沉下心来与时间对话。”他敏锐地察觉到,现代人并非不愿慢下来,只是缺一个让心沉静的“端口”。为此,他在短时体验课之外,还特意开设了3天、7天的进阶课程,让学员能在更长时间里打磨手艺、沉淀心境,也让青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器物的珍贵。

    麻辉的锔瓷课程也成为了很多家庭的纽带。相较于时间有限的体验课,正式课分锔瓷、金缮、漆艺三大类别,锔瓷最初用于日常物品的普通修补;金缮往往用于修复价值很高的器物或艺术品;漆艺则是金缮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两三百名学员学完正式课的全套课程,其中百余人带动全家参与。“有个留学的孩子,让父母先体验。”麻辉笑着说,还有人坐飞机来只为两小时体验,“这让我觉得,手艺不会断。”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非遗青年传薪者 A04一个锔钉 一场对话 记者 郦亮2025-10-07 2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