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校馆弦歌

上海体育大学:身心一统,兼蓄竞攀

中国梦 体育梦 强国梦

记者 张逸麟

本文字数:2375

    精武体育会的三星徽标。

    张汇兰亲笔绘制的人体解剖学讲义。

    吴蕴瑞手稿。

    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份教学大纲。

    馆内展陈还原了1956年上海体育学院挂牌的场景。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博物馆。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印记虽历经岁月洗礼,却愈发清晰。走进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博物馆,犹如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静静陈列的文物与手稿,无声地诉说着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从萌芽到茁壮的峥嵘岁月。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筚路蓝缕的开拓路

    上海体育大学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体育高等学府。2023年,它正式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而“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秉持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教育理念,强调身心协调发展、追求卓越的竞技精神与攀登精神,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指引一代代上体人的精神坐标。

    这份精神的源头,可追溯至首任校长吴蕴瑞的远见卓识。1935年,他亲笔撰写的《体育季刊》刊发事宜的手稿,如今已成为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吴蕴瑞坚信,体育是实现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早在1932年,他便参与起草《国民体育实施方案》,将“体育普及”的宏愿从理念推向实践。

    与吴蕴瑞手稿相呼应的,是中国近代女子体育奠基人张汇兰亲笔绘制的人体解剖学讲义。泛黄的纸页上,骨骼、肌腹、肌腱被她用纤细的笔触精确勾勒,每一笔都凝聚着严谨与热忱。她倾尽毕生心血,不仅创立了上海体院运动解剖学教研室,更铸就了激励后学的“汇兰精神”。如今,每年举办的“汇兰杯”人体模型制作大赛,仍是学子向先驱致敬的传统盛事。

    文物中的时代脉搏

    博物馆内,一枚精武体育会的三星徽标熠熠生辉,它象征着“体、智、德”三元合一,承载着“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强国、强民、强身”“乃文乃武”的精武精神。这所由传奇武师霍元甲创立的学校,将中华武术系统推广为现代运动项目,书写下无数强身利民的佳话。

    一本1935年第六届全国运动大会的秩序册,定格了上海近代体育的高光时刻。这场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办的盛会,首次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吸引了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爪哇华侨队在内的近2700名运动员。开幕式上,来自东北的代表队身着黑色丧服,手执半白半黑的旗帜,以无声的悲怆控诉着国土沦丧的屈辱,唤醒国人勿忘国难的民族意识。

    在展柜的一角,一份字迹斑驳、纸页泛黄的《华东体育学院各课教学大纲》静默陈列。这是学校的首份教学计划,由吴蕴瑞、张汇兰等六名专家共同拟定。大纲细致规划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字里行间透露出创校之初的艰辛与坚韧。尽管条件简陋,先驱者仍以智慧与汗水铺就育人之路。这份薄如蝉翼的文档,不仅是一纸计划,更是一代教育开拓者对未来的郑重托付。

    正如张汇兰所言:“体育对我来说,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昔日先贤播下的种子,已在时光中长成参天大树。今日的上体学子,以无数荣誉回应着前辈的期许,让“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精神之火,在新的时代里燃烧得更加炽烈。

    ●馆长谈

    培养新时代体育人才

    “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源于学校首任校长(院长)吴蕴瑞先生的思想。上海体育大学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匡淑平表示,吴蕴瑞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就提出了前瞻性的体育思想,希望为新时代培养更多体育人才。

    据匡老师介绍,吴蕴瑞校长从世界体育发展趋势中思考中国体育发展方向,与蔡元培等教育界人士讨论如何培养体育人才,出版过《体育原理》这样的理论性著作。他始终强调体育教育应促进身体与精神的全面发展,认为优秀的体育人才需要兼备体魄与思想,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若做到了“身心一统”,就能让体育发挥“提升精力,休养精神”之功效。

    “‘文武’兼备、昂扬向上,便是‘兼蓄竞攀’传递的思想。”匡老师表示,从当年的华东体育学院,到如今的上海体育大学,始终遵循校训教书育才。在校内成立体育教育博物馆,不仅让学生和参观的市民能够通过文物、史料,进一步了解历史、传承精神,也希望博物馆成为新的沉浸式课堂。

    依托博物馆的文史资源,上海体育大学设计了多门课程,“这么多年来,许多健儿在各个赛场为国争光,他们面对的挑战不同,取得的荣誉不同,但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却一脉相承。”匡老师希望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更好地以史为鉴,接续奋斗,“未来我们也计划让冠军们来到这里担任讲师,通过他们的故事、感悟与学生交流,在中国体育的精神文化中汲取力量。”

    ●学子说

    感受体育的博大精深

    2025级新闻传播学的司子洋告诉记者,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从体育中汲取精神力量,是每一名上海体育大学学生的“必修课”。遵循“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磨炼体魄和坚强意志,更要拥有广阔的胸怀。“体育博大精深,不止于竞技体育,学校在发展传承毽子、空竹等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让更多人在体育中找寻快乐。”司子洋说,“于我而言,校训带来最大的感悟是:越困难,越要克服,越高耸,越要攀登。”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校馆弦歌 A03中国梦 体育梦 强国梦 记者 张逸麟2025-10-07 2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