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本报讯 10月15日,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一份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组织近百位海内外专家联合推荐的“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正式发布。
这份聚焦2005—2024年近二十年间的书目,精选出54部体现国内外中国学研究水平的作品。其中海外学者作品40部(含海外青年学者作品10部),国内学者作品14部,涵盖历史、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语言等不同领域,以期为广大中外读者多维度地呈现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帮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十六国学者荟萃研究视角持续拓宽
入选书目呈现出鲜明的全球性和多元性特征。40部海外学者作品涵盖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比利时、荷兰、伊朗、土耳其、韩国、南非、巴西、阿根廷16个国家的40名作者,涉及中、英、法、德、日、韩、西、葡、土耳其9个语种写作(译作)的作品。
从研究领域看,历史文化考古领域13种、政治经济社会领域19种、语言文学艺术领域13种、哲学宗教思想领域9种,构建了一幅立体的学术图景。
在历史文化维度,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的《价崩:气候变迁与大明王朝的终结》通过系统梳理明代粮食价格,将明朝灭亡与17世纪中期小冰河时期的全球气候危机联系起来,为传统将明朝灭亡归因于满族入侵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汉学家方德万的《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则通过追踪1854年上海外籍税务司制度创立至1949年间中国海关的百年变迁,展示了这一机构如何成为中国现代国家与全球治理连接的关键枢纽。
14部中国学者的作品在书目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从何培忠的《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到严绍璗的《国际中国学研究》,从张国刚的《中西文化关系通史》到朱政惠的《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系统梳理,更体现了中国学者主动参与、积极引导世界中国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努力。他们以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方法,为世界中国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青年学者视角多元关注日常与文化议题
值得关注的是,书目特别设置“海外青年学者”专栏,收录10部青年学者的作品。这些成长于全球化时代的学者,普遍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他们的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观察视角。
与传统宏大叙事不同,许多青年学者将目光投向生活日常、文化交往和社会变迁等议题,展现中国故事的多样面貌。
美国学者魏美玲在《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中,以细致的田野研究呈现了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展示文艺如何服务时代、塑造民族精神。日本学者佐藤若菜则以苗族服饰文化为切口,在《生活在服饰中的女性:苗族的物质文化与母女关系》中记录了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家庭记忆,呈现出从“日常物品”进入文化记忆的独特路径。
他们善于运用数字人文、口述史、田野调查等新兴研究手段,积极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多元化,让世界中国学从精英话语走向生活实践,也进一步拓宽了“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学术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拓展中国学研究,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离开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有可能变成隔岸观景。”青年学者的这些研究,正是对“深入中国场景”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