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枢纽上海东站A3-01项目是上海东站站城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上海迎接全球访客的新门户。昨日,记者从上海建设交通团工委了解到,目前东站中心岛区域底板建设已经提前完成。这背后,有一支充满拼劲与干劲的青年队伍——中建八局上海东站项目青年突击队。
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
初临现场
“场景令人震撼”
这支由48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最小成员仅23岁。2024年年末,当他们走进现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并非坦途,工期紧张、工况复杂、施工组织千头万绪……一道道难题等待他们去破解。
毕业于同济大学力学专业的00后陈嘉隆是队伍里的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方案编制、审批流程管控及现场技术复核等工作。第一天走进施工现场时,陈嘉隆被眼前的场面深深震撼,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大型机械:“130台机器遍布9.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宛如一片生机勃勃的钢铁森林,也正是我们领导常说的‘大干快上’的生动写照。”
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陈嘉隆要从头开始学起。尤其是在看方案的时候,他有很多地方不明白,对桩基阶段的图纸也不是特别熟悉,往往需要向前辈们请教具体怎么看图,要着重关注哪些细节,有哪些点需要特别注意。
攻坚克难
“衣服5分钟换色”
项目位于东站中心区域,承担着场地南北通向的枢纽任务,因此,实现总平面布局的快速转换是面临的关键挑战。陈嘉隆及其技术团队在进驻现场后,首先对构件吊重与吊次进行了精准模拟,据此科学布设塔吊位置,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针对场内交通与土方外运需求,团队前瞻性地制定了以东侧钢栈桥和西侧混凝土栈桥为核心的交通方案,确保了土方外运通道的畅通。
上海今年的夏日超长待机。烈日骄阳下,在工地上工作更加辛苦。陈嘉隆笑着说:“出门5分钟,衣服就会换个色儿。往往刚走到现场,浅蓝色的工装就被汗水渍成了深蓝色,但我们习惯了。”
2022年大学毕业的00后陈佳乐,现在是上海东站项目质量工程师。他坦言:“刚进场时条件艰苦,但项目意义重大,这让我们所有人都铆足了劲。”据他介绍,在“铁军精神”的感召下,项目关键节点均提前完成,2A区底板提前17天,3A区底板提前27天,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底板施工阶段,如何治理和提前预防地下室渗漏是重中之重。为此,陈佳乐与团队主动介入设计前端,推动将原定的涂料与卷材复合施工方案优化为双层卷材覆盖,显著提升地下防水体系可靠性。6月起,他就开始辅助团队与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适配墙试验,项目签约搅拌站浇筑四面对比适配墙,并加装应力感应装置,研究适配墙应力变化,实时监测裂缝产生情况,从中筛选混凝土成型质量较好的搅拌站;7月中旬起,适配墙试验表现优异的混凝土搅拌站供应的混凝土正式应用于底板施工,有效从源头保证混凝土质量,减少渗漏风险。
在科技研发与工程实践领域,陈嘉隆及其技术团队凭借强大的创新实力与前瞻视野,荣获7项上海市QC成果,在知识产权方面共申报专利35项,为项目建设注入坚实的科技动能。
筑梦未来
“看着高楼起,自豪油然生”
据项目经理介绍,目前项目处于地下结构施工阶段,中心岛区域底板均已提前完成,中心岛区域夹层板完成约80%,中心岛区域正负零顶板完成约25%,1B区土方和钢支撑正在施工。下阶段将重点进行1B、2B、3B区域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地上钢结构施工和T3核心筒施工。
陈嘉隆告诉记者,从第一次动土到浇筑第一块底板,项目建设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都会合影留念,仪式感十足。“这是我们拼搏奋斗的具象化,一切的努力付出,都浓缩在这些不断更新的合影里。”
“当看到项目一点点壮大,建筑逐渐成形,这种随着平地起高楼而来的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会非常自豪,同时也会觉得之前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都成了过眼云烟,一切都是值得的。”陈嘉隆说。
“青春是奋斗的底色,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要为上海东站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项目突击队队长、安全总监孙登攀说。在工地现场,这支青年突击队不仅在建设上海东站,也在建设自己的人生,随着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每一根钢筋梁的架设,日渐清晰、日益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