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观点

不越界的背调,才能让双方都有安全感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本文字数:1374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就业是民生大事。背景调查这一招聘常规环节,近来却因其是否“越界”而引发讨论。部分背调公司和用人单位将求职者的医疗记录、生活私事等信息作为“风险提示”,这样的背调是否合理合规?

    背调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成为不少机构招聘的常规流程。其核心在于了解并核实求职者的学历资质、工作经历与能力等信息,判断其简历和陈述是否属实,进而为用人机构判断其与拟聘用岗位的适配度提供依据。一名资深HR表示,某些岗位可能不适合患有特定隐疾的人员,因此调查医疗记录被视为必要;而有的涉及财务的岗位,则非常重视求职者的经济情况。企业有基于现实特定要求的背调需求,本在情理之中,关键在于背调的内容、范围与方式理应提前公开告知求职者,并获得其明确授权,而非在求职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暗箱操作,甚至“越界”调查。

    部分用人单位在委托背调机构时,未能严格限定调查范围,导致信息过度收集,成了一笔糊涂账;有的用人单位和背调机构在执行时超出授权协议范围,不求证、“一刀切”,甚至窥探求职者隐私。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但这一权利并非无限延伸。《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用人单位的背调不能只看到《劳动合同法》赋予的自主权,而忽视《个人信息保护法》划定的边界。

    将与岗位履职无关的信息设为入职“黄灯”,本身就在消解背景调查的效能。更何况“越界”的背调,往往会给求职者贴上“隐形标签”,加剧不安全感。相较于某次求职失败,这种“标签”所带来的长期求职焦虑往往更令人困扰。

    因此,严格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与收集信息相关的“最小必要”原则,是厘清背调边界的关键。即以“必要”原则圈定“查什么”,用“最小”原则锚定“怎么查”,并在操作中最大程度地保护被调查者的合法权益。有法律专家呼吁,应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用工场景下的具体实施细则,构建透明化背调流程,明确劳动者隐私权与用人单位知情权的边界,推动形成合规、专业的人力资源市场治理生态。

    归根结底,立法细化和行业自律皆不可或缺。企业要摆正用人标准,背调应有的放矢、务求精准。既不应以“放大镜”探究求职者的过去,也不该用“有色眼镜”审视无关的生活细节,而忽视了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此外,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法律意识也要跟上。只有遵照合法合规的方式,才能防止背调沦为侵犯求职者个人隐私的“背刺”。供求双方都有了“安全感”,背景调查用于构建信任的初衷才算真正实现。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呼吁创建友好型就业环境。这份友好有赖于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向奔赴,也体现在入职过程中双方的开放、坦诚与尊重。合规、有度的背景调查,才不至于走偏、被滥用,从而守住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根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观点 A08不越界的背调,才能让双方都有安全感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2025-10-26 2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