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

从上海弄堂到川贵大山

他们6年为7000名老人免费拍照

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文字数:4086

    公益团队为老人免费拍照。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团队六年拍摄了上万张照片。

    把照片拍成“时光礼物”。

    每年重阳前夕本该是柯罗诺斯项目公益团队的主要成员居居(居建琴)和刘峰最忙碌的时候。

    2019年,为了给更多老人留住“可能最后一张体面照片”,他们奔走在上海乃至全国的街头小巷。

    六年,7000多名老人,上万张照片,200多场公益拍摄,从申城弄堂到川贵大山,从花鸟岛巨浪到佛山烈日,他们把“柯罗诺斯”——希腊时光之神——请进银发世界,却在2025年重阳节前夕,第一次婉拒了西安交通大学退管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多家养老机构的拍摄邀请。

    原来,两名摄影师的相机已相继“罢工”,项目被迫按下暂停键。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六年点滴付出

    为申城老人留住“时光”

    六年前,居居同学父亲离世却无遗照,只能抠身份证上的照片;刘峰也曾为临终长辈留下最后影像。相似的经历让两人一拍即合,决议用古希腊时光之神为名成立“柯罗诺斯”项目,为老人免费拍照。

    2019年,上海丽园路上的一间公房里,85岁的时尚奶奶孙兰英搬出了家里的老古董——缝纫机,戴上红边眼镜。那天,她成了公益项目的第一名“模特”。快门“咔嚓”一下,闪光灯在笑意盈盈的孙奶奶的银发上打出了光。几天后,居居把照片送到老人手里,孙奶奶用上海话连说“老灵额”。

    从此,两名摄影师开着车、载着摄影器材,只为一名名老人定格他们最美的身影。

    92岁高龄的葛兴华老人长期卧床,女儿想在母亲“还能睁眼”时留张合影。居居把三张棉被叠成“靠背”,刘峰跪在地板上抬起相机,护工一边摇床一边喊“阿娘看镜头”。照片洗出来那天,老人的女儿感动不已。

    六年里,这个项目在上海开展了200多场公益摄影,从金山渔村到崇明果园,从“金婚纪念”到“百岁寿辰”,这个公益摄影团队送出上万张照片,最忙时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天一天内在陕西宝鸡拍了100多名老人。

    奔波了六年,团队成员最怕的不是路远、器材重,而是那堵看不见的“墙”——信任。

    第一次被挡在“墙外”是2022年在苏州。热心人士梁阿姨提前一个月跟养老院沟通拍摄事宜,有二十多名老人踊跃报名。当团队成员扛着灯架进门,一句“不收费”刚出口,老人们齐刷刷开始质疑:“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算了算了。”大家生怕拍摄后会收取费用或有麻烦。几分钟后,人群散去,空留发呆的摄影团队。

    2023年,一名市民要给住在养老院的奶奶拍摄,联系了养老院,还建立了拍摄群,万事俱备只欠拍摄,谁知机构管理者心生疑虑,临时取消计划。

    在一些农村拍摄时,有的老人不相信“免费的午餐”,有的拍完立刻掏口袋:“多少钱?我先付。”当被告知不收费时,还是觉得不踏实,直到拿到相片才信以为真。

    类似的情景在日常的拍摄活动中司空见惯:“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们的目的是什么?”“你们的资金是哪里来的?”“你们有什么资质?你们有没有组织?”

    这些问题难免让人心塞。但居居吐露:“不怪老人。一些所谓的公益团队先免费后卖框,‘公益’两字抹了灰,我们才跟着背锅。信任一旦被消费,就像过曝的照片,怎么修都留痕。”

    可总有人把墙凿开缝。2021年,摄影团队为一对归国华侨夫妻拍摄金婚照。两年后,老太太再次来电:“老先生选好了人生最后一张照片,就想用你们拍的那张佩戴纪念章的。”居居加急放大照片、冲印、快递。照片是11月1日送到的,第二天老人就安然离世。老太太后来感谢道:“有你们,他走得很体面。”

    那一刻让团队成员明白:信任不是口号,是生死相托。

    把时光装进行囊

    绘就全国“银发地理志”

    很快,公益摄影团队就声名鹊起,他们开始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足迹遍布各地。

    最难忘的是川贵之行。2024年,公益摄影团队来到四川省大凉山普格县和贵州雷山县千户苗寨。村里的老人们换上漂亮的苗服、穿上绣花的鞋子、戴上银饰。

    居居蹲在山路上做摄影指导,“阿婆,我们给你拍照要不要得?”眼前的彝族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却看懂了镜头。刘峰按下快门那一刻,阳光像舞台灯打在老人脸上。

    当拍摄快结束时,一名已经拍过照的村民,和摄影团队吐露,自己的父亲也想拍摄,但行动不便,询问能否上门。来到老人家中,让大家意外的是,老人压根无法行走。刘峰只能坐在地上完成了这场拍摄。

    2025年6月6日,“柯罗诺斯”项目拍摄团队第一次登上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小岛——花鸟岛。这一次,摄影团队在志愿者刘心怡的联络下联手岛上“守望时光里”公益组织,给岛上留守老人拍照。

    拍摄当天,村口的台阶处,站着一排留守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对远方不速之客的好奇。

    广播喇叭里播报着拍摄通知。居居清楚地记得:面对镜头时,有的老人紧张得手足无措,僵硬的坐姿藏不住心底的不安。幸而有志愿者化身“暖心小天使”,有人握着老人的手轻声聊起家常;有人蹲下身为老人抚平衣角、整理白发。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天志愿者心怡和坤坤顶着狂风暴雨,抱着相册一家家敲门,扯着嗓子喊:“叔婶儿!免费拍照!保准把您拍得倍儿精神!”愣是把邀约送到了家家户户。

    花鸟岛的浪、河南地坑院的土、山西碛口的风……六年里,“柯罗诺斯”公益团队把“上海模式”复制到全国9个省市行政区。

    [记者手记]

    今年首次“不敢接单”

    希望有一套闲置完好的拍摄装备

    “做公益最难的不是出钱,是出声。”居居把这句话写在2025年公众号的年度总结里。

    他们遇到过太多“出声”的人,比如上海女律师葛伟每到各地跑一次法律援助,就顺手推荐一些老人进镜头;刘峰的00后侄女然然和95后女儿刘心怡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女摄影家刘姹慧、沈云陆续参与拍摄;来自北京的冯岐、陕西宝鸡的徐飞、云南曲靖的张祥飞、吉林长春的卢卡、上海的梁成旭利用空闲时间无私为照片修片……

    2021年,公益摄影团队在国家会展中心的器材展邂逅了深圳市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彭理。得悉他们的故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给予支持。一周后便寄来了市场价值七八千元的灯、脚架等。

    2024年,彭理和居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到他的家乡江西新余河坪村为父老乡亲拍照,他还自掏腰包为村里的每名老人赠送8寸照片。

    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这六年来,没有任何赞助,唯一的项目经费是2019年团队创立公众号后,来源于读者5元、10元的零星赞赏,这些费用全部专款专用,用来为老人冲印照片,每人赠送两张,针对百岁老人和金婚钻石婚夫妻,团队成员还赠送配相框的8寸照片。截至2025年9月,冲印照片的花费达到20331.55元。而异地拍摄的住宿交通则全部由团队成员自费。

    自掏腰包一直是这个公益团队的常态。

    前不久,居居的相机一直出状况,在多次维修后,维修人员建议“不如买台新的”;刘峰的相机也早在今年年初就彻底罢工。两人跑了一些市场,想寻求商家的支持,商家一听“公益”,纷纷摇头:“一台二手的相机搭配85mm镜头的价格在7000~10000元之间,不如你们自己凑一台?”居居笑了笑没解释,她告诉记者:“不是买不起,是不想把6年自掏腰包的坚持变成家庭负担。”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退管会上海分会发来邀请,请摄影团队在重阳给老教授拍人像艺术照。居居盯着微信沉默半天,回了一句:“相机坏了,先婉拒,修好第一时间报到。”发出那句话后,她四处求助无果。

    团队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有一套闲置完好的相机机身,加85mm定焦镜头。我们会用最大的敬意让相机继续为老人发光。你若恰好有,让它继续替我们留住时光,可好?”

    六年,上万张照片,这个公益团队把“遗照危机”拍成“时光礼物”,却在2025年的重阳节前夕第一次不敢接单。

    快门静了,银发还在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焦点 A03他们6年为7000名老人免费拍照 首席记者 范彦萍2025-10-28 2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