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日益改善,流浪动物数量却在悄然增长。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寻找到“人宠和谐”的新解法?
10月28日下午,普陀区万里街道举办“‘比邻’楼组聚合力 社区共治焕新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题活动暨居民区书记论坛,现场发布了万里“邻聚力”楼组建设品牌,及15个新一批“示范楼组”名单。在众多治理案例中,愉景华庭居民区的“哈基米护卫队”作为典型案例引发关注。“哈基米”这一名称,源于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年轻人对猫咪的昵称。这一称谓,也恰恰传递出这支以青年为主的队伍,守护社区“毛孩子”的温暖初心。他们让流浪动物治理这件“关键小事”,转化为撬动基层治理“多元共治”的有力支点。
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一本花名册
告别“只喂不管”老办法
在万里街道愉景华庭居民区,有一本特殊的“花名册”。打开Excel表格,35个名字跃然眼前:大奶牛、橘大哥、囡囡、小斗鸡、粗尾巴、落魄少爷……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只流浪猫的完整档案——照片、花色、性别、健康状况、出没地点、过往经历,甚至连性格特征都记录得一清二楚。
“小橘,橘白色公猫,约3岁,曾发现于20号过街楼里,很瘦但活泼亲人。2022年年中被喂至‘发腮’,后因被人为伤害导致右前足永久性伤残,从此不再信任任何投喂者……”翻阅这些记录,每一行文字都透露着记录者的细心与温情。这本“花名册”的创建者,正是“哈基米护卫队”的成员。
“我们小区十几年前就有一批老人在喂养流浪猫。我母亲也一直在做这件事,我算是耳濡目染。”“哈基米护卫队”发起人朱琦说。然而,他对流浪动物治理有着不同于老一辈的理解。他敏锐地发现,随着社区生态环境改善,流浪猫的无序繁殖正在成为“甜蜜的负担”。
“单纯只喂不管理、不做绝育,会造成流二代、流三代越来越多,猫妈妈不断生育导致身体越来越差,小区居民对流浪猫的意见也会更尖锐。”愉景华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佳栋也观察到,社区内曾发生过居民被流浪猫抓伤的情况,如果任由其无序繁殖,居民投诉和矛盾也会随之加剧。
2023年10月,朱琦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公众号上发出呼吁,很快就聚集了二十多名志同道合的社区伙伴,正式组建“哈基米护卫队”,他们迅速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清单:展开文明养宠宣传、规劝遛狗不牵绳行为、发放拾便袋、排摸猫窝点位、规范投喂,并启动了“花名册”工程。“我一直倡导以人为本,人宠和谐相处。我的底线是可以不爱但别伤害。”朱琦说。
一场生命接力
社区居民的守望相助
在今年的5月5日下午,护卫队成员刘洁刚出楼栋门,就听到急促的小奶猫叫声。循声望去,一只巴掌大的小猫正艰难地向她爬来,“浑身湿漉漉的,下雨天又冷,明显撑不了多久了”。
她立即在群里发照片求援。一场社区“微型应急响应”瞬间启动:有人联系邻近的宠物医院,有人准备保暖措施,也有人安排车辆接送。送到医院后,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小猫体温只有34℃,严重失温,极度贫血,炎症指标超标。
“医生说存活希望渺茫,最关键的是它需要输血。”刘洁回忆起当时的紧张时刻。时间就是生命,护卫队再次动员,四名居民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家的猫赶到医院验血。当第二只橘猫终于验出了匹配的A型血时,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然而,救助的考验除了陪护外,还有资源筹措等现实问题。小猫需要重症监护,每天100元的监护费,加上各种检查和治疗,最终费用达到3495元。面对这个数字,护卫队成员自发募捐,50元、100元、200元……涓涓细流汇成了生命的希望。一周后,这只被取名“五月”的小猫奇迹般地恢复了,甚至能扒着玻璃“恶龙咆哮”,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类似的救援还有很多:粘在粘鼠板上无法挣脱的小橘猫,在迅速送医后重获自由;奄奄一息的幼猫“囡囡”,在精心治疗和照护下转危为安;因口炎严重无法进食的“小小咪”,在就医代养后已找到领养人……每一次救援背后,都是护卫队的全力以赴,也是社区居民的守望相助。
一套系统方案
“后浪”科学接棒社区喂养
这些救助背后的迅速响应和专业协作,并非偶然。实际上,早在2023年10月护卫队成立之初,他们就意识到:流浪动物治理不能只靠临时救助和一腔热血,必须建立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经过近半年的实践摸索,到2024年初,护卫队与居委会、业委会协商,逐渐形成了一套“四级治理”体系:当发现危急情况时,护卫队能第一时间联动周边宠物医院送医;对于处于恢复期的动物,则通过志愿者接力居家照护;等待领养的猫咪可安置在小区设立的过渡点;而已绝育的成年猫则实行标识管理、半散养,融入日常社区管理中。
为从源头控制繁殖,护卫队还与专业TNR(捕捉—绝育—放归)团队合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数十只流浪猫的绝育手术。
“流浪动物治理最大的痛点还是资金。”朱琦坦言,传统的募捐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找到可持续的资金来源。目前,小区安装了四台带有监控和投喂功能的智能喂食点,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猫咪状态,还能自发付费喂猫,既解决了规范投喂问题,又解决了部分资金困难。团队与TNR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到了部分公益资助名额,降低了绝育成本。
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党组织发挥了关键的统筹作用。唐佳栋书记介绍说:“投喂点选址、活动策划等,护卫队都会和街道、居委会、业委会一起商讨。”
今年6月21日,普陀区委社工部、万里街道、居委会就与“哈基米护卫队”共同举办了“社区小事节——哈基米领养日”活动。活动现场,看板上展示了被救助猫咪的详细档案,包括性格特征、健康状况等信息。当天就有两只小猫找到了新家,另有多个家庭登记了领养意向。
“一开始老人只管投喂,但现在护卫队里基本是年轻人,重点在救助和绝育。”唐佳栋观察到这种代际观念的转变,“年轻人用科学养宠的实践,让更多居民也开始理性地、平衡地看待流浪动物问题。”
“关键小事”
如何成为治理支点
在10月28日的活动现场,愉景华庭“哈基米护卫队”凭借“文明养宠”这件关键小事,成为万里街道今年重点打造的“邻聚力”楼组建设品牌的典型案例。
据介绍,“邻聚力”楼组品牌围绕队伍培育、组织架构、运作机制和目标成效四大维度,通过“四个一”工作法,构建“组织引领、居民自治、多元共治”的楼组治理新格局:“聚在一起”,建立“兴趣导向型”引力场与治理人才培育链;“议在一起”,打造全过程民主协商链;“干在一起”,形成多元参与行动链;“享在一起”,激活共同经营发展链,实现治理成果可感可及。
“哈基米护卫队”正是将关心流浪动物的居民“聚”起来,通过居委会、业委会的平台“议”出共识和方案,再联合多方力量“干”出实效,最终让所有居民“享”到更和谐的社区环境。朱琦坦言,护卫队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人之力,而是了了姐、王姐、冯姐、郑老师、沈姐、火火妈妈、吴姐、毛毛姐等志愿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了今天的‘哈基米护卫队’。”
“趁年轻做点有意义的事,前人种好树,后人好乘凉。”朱琦说,救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遇到力所不及的无奈时刻。然而,令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00后年轻人,也在自发地加入进来提供帮助,不再“各人自扫门前雪”,逐渐形成了青年的合力。
“我每次去街道开关于流浪动物治理的会议,还会结识周边小区的新伙伴,大家交流心得、共享信息。居委、街道也在不断寻找新办法,能推广能试点。这让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朱琦说。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