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健学院AI+产教融合解锁养老人才新密码

学生导报 记者 范彦萍 文/图

    记者 范彦萍 文/图

    “建议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在小区里慢走,或者选择打太极拳……”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等教师团队自主研发的“康宝”智能体正根据老年人的健康数据提供康养建议,为“60+”群体描绘了一幅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康养生活新图景。

    “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专业护理人员仅3人,缺口高达550万……”行健学院校长黄群提及的这组数据,让在场所有人都心头一紧。在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40%,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生活照料,更是心灵慰藉与尊严守护。面对“银发浪潮”,如何培养更多“守护者”,成为时代赋予的紧迫命题。

    要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智慧养老人才,必须打破校园与行业的壁垒。为此,此次行健学院联合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智慧康养产业学院”,合作培养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并先后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行健学院智慧康养与教育学院潘太健老师展示的“康宝”智能体,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悉,该智能体系由专业教师团队开发,目前已完成高血压和糖尿病两大慢性病的问诊与知识问答功能开发,每种疾病积累超800条专业语料库,涵盖症状自查、用药指导等高频场景。

    “面对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浪潮,人才培养必须率先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的新型培养范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职教处处长马建超提出,具体而言,在专业教学中可以配置健康监测机器人、VR康复训练系统等数字化装备,打造三维实训空间,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虚拟养老院场景,通过“数据驱动+情景再现”方式提升学生应急处理能力,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数字技能模块,培养兼具传统照护能力与现代技术素养的“数字养老师”。

2025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