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范彦萍 图/受访者供图
“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入职前考取三级技能证……从2019年沪上首个高职养老专业‘试水’仅40人,到今年自主招生放号40个却吸引400多人报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用六年时间把养老这个专业从‘冷门’变成了‘热门’。”
课堂里的“黑科技”
“我们是被养老业态的快速变化一路倒逼着升级的。”该校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院长杨蕾一句话道出城建养老专业六年来多次迭代的动力源。2019年专业首开时,课程表上更多的还是传统照护,如今“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已贯穿三年学制。
最让学生“上头”的是虚拟仿真实训室。戴上VR眼镜,瞬间“变老”:负重设备模拟肌力流失,视线模糊体验白内障,学生还可以模拟体验老人骨折转运、脑卒中急救。“原来老人走一步路要喘三口气,这种同理心要跳出书本才能体会。”杨蕾说。
机器人也不再是PPT里的图片,初代养老服务机器人已能完成认知症筛查、交互对话、生命体征监测;纳米助浴机器人更通过一瓶矿泉水量的超细水分子就能让卧床老人完成一次沐浴。“这些智慧养老设备可能在4050后护理员眼里觉得新奇,但对于00后学生来说接受度却奇高,代际差异让年轻人成为智慧设备推广大使。”杨蕾介绍说。
课堂外的“心温度”
课堂之外,一条隐形的“思政长河”悄悄流淌。在第一社会福利院等养老机构里,学生每学期都要完成与老人“面对面”作业:记录一次跌倒处置、策划一场生日会、写下一篇“孝善案例”。“有老师分享护理的感人故事,说着说着底下就有人抹起了眼泪。”杨蕾透露,毕业前100小时志愿服务是硬门槛,“证书可以补考,志愿服务时长一刻也不能欠,我们要让学生把‘老吾老’刻进骨子里。”
招生火爆直接反馈了市场认可。杨蕾告诉记者,2019年时养老专业有40个招生计划刚好招满;今年自主招生40个名额引来400多人投档,全国高考通道再招2个班,热门程度可见一斑。
该专业主任蔡晶晶用一组数据给出“含金量”——2024届80名毕业生升学就业率100%,其中6人专升本、2人出国留学,其余全部落地长三角高端养老机构,“毕业即持证,三级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与毕业证双证融合,学生一上岗就能独立带班组。”
“这个专业真的选对了。”00后毕业生许施嘉告诉记者。从竞争激烈的考场到100%就业的专业,再到爷爷奶奶口中的“乖囡”“小许”,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养老专业的大学生用专业与热爱把“夕阳事业”过成了“朝阳人生”。
正如院长杨蕾所言:“当年轻人把养老当成技术活、创意活、良心活,银发经济才真正拥有未来。”而他们的故事,只是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养老革命宏大叙事的开篇。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