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五届少先队幸福教育学术研讨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活动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少先队幸福教育新发展”主题展开,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少先队工作者,通过主旨发言、平行论坛、圆桌对话等形式,共同探讨少先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前沿议题。
文/记者 曹莹 图/记者 吴恺
三方面教育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幸福教育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就是主观幸福感。”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杨雄研究员,在题为“家校社协同与幸福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的报告中提到,幸福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很强的正向赋能作用。幸福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幸福课程、组织自由活动等方式,提升少年儿童的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杨雄展示的一组数据表明,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幸福教育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具有强相关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AI智能体对幸福教育有正向精准干预作用。通过对少年儿童情绪的识别,AI智能体可以为他们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幸福课程,提升幸福教育的效果。
杨雄强调,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具有正向保护作用:“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足够的情感支持,能有效减少学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个平行论坛分享优秀教学案例
在当天下午的四个平行论坛上,16名青少年教育研究学者和少先队工作者,围绕“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承:政治启蒙与幸福教育的融合创新”“五育融合与活动创新:幸福教育的课程化设计与实施”“社会化协同与社区融合:构建少先队‘幸福圈’”“数字赋能与未来教育:AI时代的少先队幸福教育新路径”四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报告与交流,系统梳理了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分享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案例,为少先队幸福教育在关键领域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与实践样本。
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市、区少工委,高校、基层学校、文博机构及社区的各方代表,围绕“少先队工作的新进展、新挑战、新展望”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分析研判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形势,并就未来深化改革的路径与合力构建进行了展望。
会上,还为第四批少先队幸福教育十佳案例、第五届少先队幸福教育参会获奖论文颁奖,并举行了第五批少先队幸福教育实验校、实验社区授牌仪式。
● 第四批少先队幸福教育十佳案例节选
《少先队劳动实践三重奏》:徐汇区上海小学少工委通过探索“课程化实施、项目化推进、社会化协同”三大路径,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上小模式”。以“幸福劳动”为核心,学校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体系化、常态化发展。
《“星火”红领巾宣讲团》:崇明学宫,不仅是崇明岛的文化地标,更承载着儒家礼乐精神和海岛垦拓历史。崇明区东门小学少先队大队成立“星火”红领巾宣讲团,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乡土文化浸润深度融合,用少年之声讲述家乡故事、传递乡土情怀。
《家长志愿者小分队》: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宝山六村社区少工委通过“小手牵大手”搭建家庭与社区的纽带,构建“精准组队、多元活动、专业赋能”服务模式,不仅破解了社区治理参与度低、资源分散等难题,更推动治理从“社区主导”转向“居民共治”。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