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都市生活“撒点糖” 两代社工分享15年服务心得
青年社工交流服务心得。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随着改革逐步深化,近年来国家也大力提倡发展公益事业,大力提倡建立新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趋势下,一线基层社区组织的服务力量逐渐凸显出它不容忽视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日前,由中国内地第一家非营利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主办的书声演讲在兰馨剧场举办,“80后”和“90后”两代社工分享这15个春秋的服务历程。
当天,十二位不同的小伙伴,在舞台中央用TED的方式向每一位到场的来宾,分享她们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工的生活、工作和在团队里的成长。这12位社工有服务超过十年的,也有刚刚加入团队的,通过TED18分钟的表现形式,展示最真实的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工鲜为人知的一面。
“生命如何影响生命”
社工张亦分享了《我的“社工式”育儿经》演讲。来自海宁的张亦有十年的社工经历。刚工作时,张亦领着900元的微薄工资,租不起房,每天往返于海宁和上海,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有7个小时。后来在上海租房,那里地方小条件又差,有一次她用蚊虫剂喷地,扫出来一畚箕的蟑螂,非常心酸。她曾是家里的“乖乖女”,如今家中的“女司令”,正在用亲身经历证明“人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如何影响生命”。在这十年的社工经历中,她有一位很特殊的服务对象,给她带来了很多的学习和感触,这位服务对象,叫“小开心”,是她的孩子。在育儿的过程中,她将之前社工经历中的经验应用到现实中,除了母子身份之外,她更将自己的孩子看成是服务的对象。同时,在服务这位“特殊”对象的过程中,让自己更加的开放,“平等与尊重”“去标签化”“助人自助”“同理心”等,在这个过程中,她潜移默化地在践行着社工的理念:社工理念不仅会影响生命,还会一代代传承。
夏卉的分享主题是《社工为生活撒点糖》,从小到大老师给她的评语是:文静、内向,不爱说话。这样的性格,却走上了服务社会机构,走上社工领域的道路。社工的工作,不仅让她收获满满,同时,也让她有了“质”的改变。在一次处理家庭纠纷的个案中,通过她的不懈努力,不仅仅让一位濒于崩溃边缘的残障人士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热情,同时,还让她掌握了一项自我生活的能力,从而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行将破碎的家庭,也重回温馨家园。这个过程,让她对社工工作的理念:倾听、陪伴、理解、尊重、同理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社工工作真的对性格有要求么?答案交给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
找到内心不灭的明灯
社工赵雅萍的演讲主题是《因为爱,所以爱》,大学毕业后,她从事了一份跟专业一致的工作——社会工作,除了对“社工”这份职业从一而终外,其他时间是位典型性双子座,善变、反复的女生。作为一位“妈妈之友”,却在从事“社工”这份工作上,跟自己的母亲有着巨大的冲突。在社会工作中,处理其他人类似的问题,游刃有余,但为何在跟自己母亲的关系和问题上,却一筹莫展。随着社工工作的深入和经验的累积,让她开始换了个角度和维度来思考和反思自己和自己,自己和母亲,自己和家人的关系。用专业来处理家庭问题,从不理解到接纳。妈妈已离开这个世界,但生活还在继续,还在坚持着做社工。她的人生哲理是,“我们能做的只是: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给予最好的。”
最后上台的是一位“90后”社工桑逸雯。她的分享主题很特别。《终于找到你,还好我没放弃》,讲述的是一个挣扎在社工一线的90后社恐小透明,却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线服务了四年的经历。社工之路并非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尤其对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90后”女生来说。直至乐群开放日之后,让她重新找寻到内心之中不灭的明灯,更加坚定走社工这条路。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