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关注“渔阳里”改造,更好展现中国红色征程初心之地
2019-01-29 要闻

栏口.jpg

厉震林委员

位于黄浦区闹市之中的“渔阳里”,是中国红色征程的重要起点。在这里成立了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也成立了第一个团的早期组织。

去年8月,“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启动,更好展示当年在早期党组织指导下早期团组织的建立。今年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将全新亮相的“渔阳里”也受到了市政协委员的关注。

市政协委员厉震林带来了《关于重视上海渔阳里“建党风云”的建议》,市政协委员金江波还带领团队主持设计了“渔阳里广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委员带来提案

挖掘红色历史 强调建党风云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渔阳里”在党的历史上也有着特殊地位。1920年的夏天,陈独秀、李汉俊等马克思主义者在老渔阳里2号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这也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新青年》在这里编辑,《共产党》月刊在这里创刊,这里也成为了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

而位于不远处的新渔阳里6号,在“外国语学社”的招牌下,一批年轻人在此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俞秀松等8名青年在此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第一个团的早期组织,对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起了发动和指导的核心作用。为了发挥团中央机关旧址的教育功能,在对其进行全面整修后,“渔阳里”于2004年建成并对公众开放,2018年8月,“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改成改建项目启动。

“我认为,在挖掘渔阳里红色历史的同时要强调建党风云,讲好建团故事,更应该讲好建党故事。”市政协常委、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厉震林提出。

此次,他也带着《关于重视上海渔阳里“建党风云”的建议》来到两会现场。

在厉震林看来,渔阳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在中国率先竖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旗帜,就连要求各地相继建立起共产党组织、要求召开党的一大通知书,也都是从这里向各地发出的。因此,渔阳里不仅是中国青年团的诞生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红色基因的孕育地。

呼吁新老渔阳里统一规划

厉震林还提出要关注“老渔阳里2号”。

老渔阳里2号门口悬挂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文物标志尚不能显示出这一百年老建筑应有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仅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更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是共产党的初心之地。”

此外,目前新老渔阳里原先连通一体的老弄堂,已被人为地隔断了,致使原先的红色历史风貌和当年的“马克思主义小道”被人为地阻断,彼此无法走通。

其实在去年,本报也独家报道过,搬进老渔阳里2号四十载的赵文来已经于去年10月搬离了这处“有灵魂的老房子”。围绕着它的未来,也有专家呼吁,在老渔阳里旧址上建立纪念馆。

厉震林表示,“对于新老渔阳里,进一步加快统一规划的整体推出,才能真正体现渔阳里厚重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青少年也能从中学会如何奋斗,找到初心。”

委员主持设计

广场浮雕墙展现青春奋斗史

金江波委员

据了解,目前,在团市委和黄浦区等共同推动下,“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在锦江国际集团支持下,其东侧将建立的渔阳里纪念广场是改造项目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广场的设计与实施交给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十多名青年师生,主持艺术家正是目前在参加市两会的市政协委员金江波。

昨日,青年报记者在两会现场专访了金江波委员。金江波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他认为,渔阳里有着特别的历史记忆和特殊的城市文化价值,既能传承革命精神和传递红色文化,同时也能缅怀一代代为革命事业献身和奋斗的标志性人物和重要事迹。

要改造如此具有里程碑式的地方,让城市文脉得到传承,改造设计理念要凸显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能关注到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树立。

此次,团队为渔阳里纪念广场设计了大型浮雕墙。

在长58米、高近3米的浮雕墙上,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和中国青年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馆形成了呼应。“设计时我们既要还原历史人物形象精神和历史场景,还要把握时代特征,呈现时代特色和符号。”

更富有巧心的是,利用走道设计,团队在浮雕墙上镶嵌了一扇石库门,参观者可以打开石库门,直接通过走道走进纪念馆进行参观,就犹如打开了历史之门。

此外,广场上也设置了升旗区域,可以在重要日子举行升旗仪式,也为青少年国旗下成长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提供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

据悉,自从去年9月接到设计任务后,团队内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一起头脑风暴,讨论设计方案。历经数不清的稿件修改,至本月底,对于浮雕墙的样稿将全部完成。

在经历第一步泥塑后,还将经过一系列的翻模、花岗岩石刻、安装等程序,力争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

金江波表示,他们在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后,想用公共艺术的理念与手法来表达红色文化,做好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融合,以期将“渔阳里广场”建设成为上海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基地,也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添砖加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常鑫/图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