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推五大乡音版,帮中国式家庭找到归属感
2019-02-14 文娱

光头强和熊二为原始时代小伙伴表演“皮影戏”。

被吓到变形的熊强三人。

在原始部落遇到熊猫祖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今年春节档的八部电影里,有两部值得中国电影界思考,一部是已成为大热门话题的《流浪地球》,另一部则让不少人意外,是动画片《熊出没•原始时代》。连日来一直在实现排片率逆袭的它,2月14日已经正式超越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成为八部电影中的第四名。从原本八部电影中排片率倒数第一,到如今拿下这样的成绩,一部动画片怎么做到的?2月13日,该片正式开启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南、粤语五种方言版本的放映,片方给它的名称是“乡音版”,期待让春节档的观众记住自己“从哪儿来”,这大概能成为前面那个问题的注解:日益注重和中国文化的连接的这两只“熊”,早已不是当年的“愣头青”。

春节黑马:周星驰也没能干得过这只熊

这个春节档原本有14部影片参战,但到除夕前,已经有6部为各种原因“临阵脱逃”。在留下的8部中,《熊出没》尽管也是知名IP,却显得有点默默无闻:预售的第一集团,是包括《疯狂的外星人》在内的3大喜剧片;第二集团的《流浪地球》,早早被业界寄予“超级大黑马”厚望,成龙的蒲松龄虽然此前声势不响,但成龙本人在各个档期都战绩不俗。即使同是动画片,《小猪佩奇过大年》凭借一支宣传片《啥是佩奇》刷爆朋友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使定位成“唯一合家欢动画片”,《熊出没•原始时代》也只拿到了4.4%的排片率,在八部电影中排名垫底,而佩奇则拿到了5.9%的排片率。然而,如今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有社交平台,口碑能在一夜之间就发酵,所以大年初一当天,《熊出没•原始时代》就凭借最低的排片率,拿到了第五名的票房,上座率更是在8部作品中排名第一。到了大年初二,各大影院开始迅速增加排片,它的排片率也直接翻番,从此稳居第四,排片率和上座率非常坚挺。

截至2月14日晚上18点,《熊出没•原始时代》上映9天票房已经接近6亿,正式超越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业界都认为,它再大幅度刷新《熊出没》系列新高,毫无问题。

最浅层的原因,电影行业观察者都能找得出来,那就是这些年《熊出没》大电影,一直在“认真讲故事”、“制作更精良”两条腿走路。乐创文娱董事长、CEO张昭表示,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已经逐渐摆脱了低幼动画最核心的弊病,而是向合家欢电影转变。曾经的低幼甚至夹杂着暴力的元素,早已在电影版里消失,《熊出没》在输送价值观,而且这个输送,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他们认为,看这部电影,能让孩子学到许多道理。

乡音来袭:熟悉的腔调中寻找文化的根

在输送积极向上正能量价值观的路上,《熊出没》开始做更多的尝试,而今年的尝试,是做五大“乡音版”,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发五大方言版本——一般来说,此前有电影除了国语版,会根据自身特色发一些方言版,比如粤语版、沪语版、川渝版本等等,但从未有人尝试做全国规模的方言版。

仅仅是用方言版让使用方言的地区感觉亲切吗?张昭说,他们使用的标准叫法是“乡音版”,“方言版是娱乐概念,而乡音版是文化概念”。什么文化?那就是春节时中国人最最有体会的“故土家乡”文化。为什么每到春节时,地球上就会出现全人类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迁徙行为?就是因为,中国人注重回乡团聚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方言千千万,选择哪些也有讲究。张昭说:“这五个版本,对应的是人口外出最大的五个省,相近的乡音还可以辐射周边。做这个的目的,主要是想把合家欢往前推一步,给在一二线城市的游子回乡时,与上一辈和下一辈建立一个新的纽带。”

他认为,这才是一部有责任的电影,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仅仅提供娱乐的电影,可能让人看过就忘,而看过能留下点思考,才是一部已经具备全国影响力的电影,应该做的事。

游子情结:回来或离开都有温情陪伴

前两天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感叹,在工作的一线大城市,碰到家乡的小学初中同学,两个人用家乡话交流得磕磕绊绊,最终还是尴尬地换成了普通话,“但是回家过年,一下车,根本没有刻意,语言就自动调整成了家乡话,而且说得特别放松,特别亲切”。确实,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国自古以来,乡音就是疲惫时候,心灵港湾的航标和灯塔。《流浪地球》被盛赞“区别于好莱坞科幻大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其中的精神内涵,即中国人的‘故土家园’情节”,而无独有偶,《熊出没》也选择了这样的情节。

乐创文娱高级副总裁黄紫燕说,当欢快童真的动画故事嫁接上淳朴温暖的乡音,不仅仅是寻求一种文化的叠加,更是为了打开那些被淡忘或者正在走远的“故土情结”。

方言可以说是每个人身上的语言印记,也是一种乡愁记忆。“这种印记应该深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归来时,它让我们近乡情更浓,而踏上未来的路,它又给予我们慰藉和勇气。”

据悉,乡音版在初五至初八在方言省份进行了点映,得到了极好的评价。而如今,随着热闹的春节假期结束,很多人又背上行囊,告别了家乡,乡音版也正是在全国上映,离家外出打拼的人,也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城市,找到自己乡音版。

这几天,像《返程开始了!有种爱叫“把全世界塞进后备箱”》、《一支引发数亿人泪奔的短片:这就是离家的意义》等文章,引起了无数再去异乡打拼人的共鸣。“告别亲人和故土,又要重新回到那些冰冷但却真实的打拼里,我们或许能从质朴温暖的乡音里找到慰藉和勇气,在即将远走异乡的时候,去看一场乡音浓郁的电影,或者在抵达他乡时,也能在影城里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暖和亲切,这对于我们来说,它就是一种微小但深厚的感动。”

黄紫燕说,所以,无论归来还是远行,乡音都是我们“文化的根”,片方希望用这样一个举动,让“中国式家庭”“不论身在何处,这些熟悉的腔调语音总能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找到一种文化归属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