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时又省心,“网约护士”让人点赞
护士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今后,老年慢性病患者或失能病人,在家里用手机发条微信,就可约正规医院的护士提供上门打针、换药等服务。2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今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6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消息一出,再次引起了社会大众热切关注。那么,护士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到底有着多大的市场?记者昨天跟随杨浦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来到居民家中,亲身体验护士上门护理带来的便利。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现场体验 给八旬老人带来“生”的希望
申城近日天气阴雨绵绵,家住水丰路上的84岁的陈老伯心里却一片暖阳。两年前,老人被诊断为脑梗,行动非常不便,平时很少出门。这两年来,老人时常会出现头晕等不适,经常需要输液治疗。老人说,还好有护士可以上门为他输液,不用子女背着他上下楼梯跑医院,也不用担心天气情况有多糟糕。护士上门护理帮了他全家一个大忙,给他带来了“生”的希望。
昨天中午11点左右,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0后”护士虞典开着电瓶车,再次为老人上门进行护理。“老式小区不好找,骑电瓶车最便捷。”她一边说一边麻利地从车上拎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本次上门护理服务所需要的医疗用品。
虞典轻轻地敲了敲门,老人的子女早已等候在家。记者看到,虞典拿出鞋套麻利地套上,向家属了解一下老人当天的情况后,戴上口罩、手套,准备开始护理。
“陈爷爷,我现在帮您输液,您放心,不会痛的。如果不舒服,您尽管说出来。”开始之前,虞典弯腰在老人耳边轻声轻语跟他交流。记者看到,虞典先进行输液药品准备,再评估老人的局部皮肤、血管状况,并核对之前医生开出注射单和医嘱……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虞典让陈老伯选取了一个舒适的卧位,然后为他进行静脉注射。这个过程对从事护理多年的虞典来说已非常熟稔,前后只花了10分钟。
刚刚开始输液,老人有点轻声哼哼。虞典立即上前询问:“爷爷,您告诉我哪里不舒服?”老人说,“刚才感觉一阵头晕”。观察了15分钟后,虞典再次回到老人身边轻声询问:“爷爷,您现在感觉好点了吗?”听到老人说“好多了”,她才收拾东西。
离开的时候,虞典再三交代家属,如果出现不适立即通知她;更换下来的医疗用品要保存好,因为这些属于医疗废弃物,她第二天会来取,带回到医院,并扔到专用的医疗废弃物收集箱里。
家属反馈 省钱省心,还能避免病情加重的风险
记者观察到,虞典上门为老人护理的半个多小时内,遇到交代的事情并不少。“拔针的时候要按住棉球、平行拔针”“最近天气变化快,老人注意保暖”……针对家属的问题,虞典都一一进行详细的解答。
虞典的专业、细心、热情,家属都看在眼里。“这样的服务,真是太好了,解决我们全家的大难题。”陈老伯的女儿陈琳说,三年前,老人有一次患严重风寒,他们只能叫120急救车,把老人送到医院。出院时,也是叫车把老人送回家。
“每次来回去医院,交通费用高不说,而且兴师动众,起码要有两名子女抽空陪着过去。同时,还要担心途中老人病情会不会加重,风险太大。”对于护士上门护理每次收取80元的费用,陈琳表示能接受,比起市场上的收费,这个费用算很低了。不过陈琳也谈到,如果将来可以通过互联网预约上门护理服务,这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护士心声 上门护理确实累,但体现了职业价值
其实,虞典平时在医院工作就不轻松,所以她和同事都是抽出中午后的一段时间,每天上门为五到六位老人开展护理工作。
“虽然忙碌,但是会有一种不同于在医院获得的职业成就感。”虞典说,有一位老爷爷癌症晚期,不能行走,家人帮他预约了上门输液。每次上门打针,老人都会称赞她技术好,并希望下次还能预约她。一直到老人走后,家人给医院送来了感谢信。虞典说,“每当我上门护理时,这些老人像看到亲人一样,总是左一句谢谢,右一句谢谢,还会提醒我们也要注意身体多休息,这让我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书记唐琴告诉记者,医院承担着辖区内8万多常住人口的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其中签约的老人达26900多人。按规定,除了固定的家庭病床医护人员每一至两周需上门服务一次;其余的签约居民可通过医院预约后,由中心医护人员电话回访约定上门医疗护理评估时间,单次上门护理出诊费为80元。据悉,每次护理服务之前,都需要由医生先进行病情需求评估,如患者属急危重症,会建议尽快前往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提供上门护理的这些护士本身院内工作都很忙,她们只能放弃休息时间,但是她们从来都不抱怨,靠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唐琴书记告诉记者,目前医院上门护理工作,主要还是通过家属前往医院预约为主,等到将来上海“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开展后,医院会考虑与街道共建微信平台,为居民提供互联网预约服务。
[记者调查]
上海早有创业者尝试但专业度引争议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上海,早有公立医疗机构和创业机构开始试点“互联网+护理”。此次上海作为“互联网+护理”试点服务区域,已积累一定实践经验。
2016年底,在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山美小护”应运而生。点击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便可预约咨询。试点以来,该项目服务总数超过1146单,其中家庭病床类服务587单、自费类服务529单、家友增值服务20单。
除却医疗机构外,一些创业机构也纷纷尝试这一新模式。2017年后,上海、北京等地陆续出现了一些家庭护理服务APP,如“滴滴护士”“医护到家”,这些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包括打针、输液、静脉采血、导尿、普通换药等。市民只需要在手机上完成注册和身份认证,上传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药品和病历诊断报告,即可等待护士接单。然而,这些APP上收取的费用一般是医院收费标准的三倍以上,而且其服务是否专业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争议。
在网络上,一位姓王的女士通过APP预约了输液服务,但是护士上门后并没有出示她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开始输液之前,护士甚至没有看药物信息。整个输液过程中,这名护士没有戴口罩,而且把用过的针头直接扔进了垃圾桶。注射后大约10分钟,王女士感觉刺痛和寒冷,然而护士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缓解她的不适症状,一直到2个多小时后,在喝了大量温水后,王女士这才恢复了正常。
同样,市民张先生通过APP预约了一位护士为他的外婆输液。“上门后这名护士态度很好,但她既不熟练,也不专业,由于老人的血管比较细,这名护士试了好几次后,才最终完成输液。”张先生告诉记者。
2017年,上海市卫生部门明令叫停“滴滴护士”,并明确表示,护士与网约平台签约涉嫌违规执业。记者了解到,如今,市面上还存在一些互联网护理服务,如“蜂邻照护”平台,2018年6月开始面向大众提供服务,主要由护工到医院、家庭为客户一对一提供照护服务。
据悉,国家的工作方案下发后,作为首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地区,上海市正在探索完善相关政策,并对医疗服务内容和能力以及医疗安全进行严格监管。接下来上海将重点筛选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既包括公立机构,也包括比较有保证的社会力量,共同推行。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