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让中国智造无限可能
2019-03-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骁希/文 常鑫/图、摄 杨诚/剪辑 

魏杰与他的上海精智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精智”),打破了我们对“工程师”的认识。办公大楼坐落于杨浦滨江,一边听江水心音,观零星海鸥追吻流水,一边喝着咖啡、画着图纸——这就是上海精智的工程师们的日常。

从一个15平方米大的空间起步,到如今把公司的Logo挂到了黄浦江边上,这13年,魏杰与他的团队,在中国制造业努力崛起的征程中,怀着实业报国的梦想,向着打造工业4.0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民族品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用执着赢机遇”

2006年,魏杰正在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临近毕业之时,他已拿到某知名企业的录用函。偶然间从导师那里获悉,上海正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当时他和导师正在为某工厂开发新的高精度转台。魏杰便和同门师弟汪伟,将他们正在做的项目申报到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没想到,这个项目顺利通过,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助的30万元天使基金,还享受到杨浦区理工科技园给予的房租减半优惠政策。决定创业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魏杰说:“那就加入这个计划,看看能干点啥呗!”于是,他与师弟成立了上海精智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了首批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者。

坚持,是魏杰做人做事的信条,也正是他的这种坚持,引领着上海精智在制造业一度萧瑟的市场大环境中,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攻坚克难。创业伊始,公司一度没有人手、没有订单、没有方向,种种困难接踵而来,但他从未退缩过。

所谓的“公司”,其实就是在一个15平方米的大通铺内,摆放了12张桌子,每张桌子就是一个“创业公司”。没有空调、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天一热,大家都跑掉了,”魏杰笑着说,“但只有我们坚持每天都来。”这是他创业初期给自己定下的唯一规则:当你不知道创业做什么的时候,先来上班,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人。

正是凭着这股子坚持的劲,他与师弟二人并肩作战,一起在汽轮机厂从最基础的递扳手、读图纸做起,技术钻研、业务销售样样自己上,通过两个月的埋头苦干,终于赢得了公司的第一笔订单——与南京汽轮电机集团进行业务合作,共同投标,成功拿下中石化宁波公司4台5MW机组安装项目,价值共计7800万。

“专注成就专业”

虽然是研究生毕业,但毕竟缺少实操经验,魏杰就整天与老师傅混在一起,专心研究专业的标准、要求和品质化程序,改进工作方法。2009年5月,客户的一台设备被撞坏,无人救急,魏杰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克服困难。他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最佳的结果,帮助客户度过了这艰难的一个月。正是这种专业品质与担当意识,为他打开了局面——上海精智在上海顺利建起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厂。

2014年2月,上海精智的自动化部门刚刚成立,面对国内外强劲对手,以公司的资历和技术实力,要想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几乎不可能。魏杰告诉自己的团队,对每一个客户、每一笔业务,都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做到“有单必接、有险必抢、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正是这种专业精神,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尊重。2014年6月,上海精智完成第一单100多张图纸的业务,每张图纸仅值100多元;三个月之后,已能承接10多万的订单;到2014年12月,开始承接第一个整线项目;之后一个接一个经典项目成功验收,最终完胜竞争对手。

在创业初期,魏杰作为核心创始人团队人员,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做客户之所需。在他的带领下,上海精智慢慢形成了其独特的“管家式”工厂服务理念。售前、售中到售后全维度对接,但凡客户有需求,能做到“半小时到达,2小时快修”,凭借其贴身、贴近、贴心的专业化、定制化服务,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这其中不乏国内外大型企业:上汽集团、江铃汽车、纳铁福传动系统、上汽变速器、上海汇众、航天机电、中石化等,并成为了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工厂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创新引领发展”

作为公司带头人,魏杰深知:唯有创新才有机会、才有活路。针对非标制造业山头林立、难成气候的痛点,他立志把中国甚至全球的非标产业进行管理模式的标准化。

技术创新该怎么抓?魏杰建设了产品研发中心,长期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广泛开展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先后取得了百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如用于制造汽车热冲零件的传输臂、机械手线下安装专用工装、机床加工误差在机测量系统研发、磨削专用机床研发、数码图像的三维测量和虚拟重构软件项目开发等,实现了从模具、夹具等纯机械化产品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转型升级。如今,公司生产的精密模具、高精密中高频淬火感应圈、精锻模、机械加工设备传输臂、五金加工工件、精密滚珠丝杠数控磨床系统等产品销量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十,占全国同行业同类市场份额的45%以上。 

2017年7月,在仅有一张照片的情况下,魏杰带领团队国产化了客户德国工厂的先进生产设备——200吨内星轮球道精密整形压机,不论从可靠性还是效率上,均达到、甚至超过了进口设备水平,获得德国专家的高度好评,为上海精智赢得了口碑,更为中国制造业争了光。

创新也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在推进产品转型升级的同时,上海精智也在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0年,中心工厂成立后,魏杰亲自担当起技术、销售、物流的传帮带“导师”,并提出了大师+团队、技能竞赛、内部竞聘、年度杰出员工评选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措施。

如今,上海精智已形成一支包括智囊型管理团队60人、智慧型研发团队150人、智造型技师队伍210人的精干战队。公司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杨浦区双创小巨人等称号,获得了2006年-2016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十佳项目“雄鹰奖”,挂牌成立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2018年获评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

魏杰的创业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业≤就业,“当你不知道创业做什么时,先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人”;第二阶段,创业≈就业,“既然选择干了,那就挑起责任”;第三阶段,创业≥就业,“要爱折腾,但也别瞎折腾”;第四阶段,创业=事业,也是他的现在进行时。

在13年的创业历程中,魏杰的实际行动和付出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广泛赞誉,荣获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慈善之星”,被聘为首批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创业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导师,担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工业界别副秘书长,上海市杨浦区青联副主席,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杨浦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荣获了全国创新标兵称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

过去的一年,对魏杰来说,是上海精智改革转型、提质升级的一年,也是他分秒必争、铁面无私的一年。为适应全球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逐步升级需要,在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智造的新时代,上海精智全面推开“政治立业、技术精业、人才智业、市场兴业”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第二台发动机——信息化的Level系统,致力于打造工业4.0供应链生态圈,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今年是上海精智“三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全面拓展、上市攻坚的关键之年。魏杰将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进军5G和新能源自动化领域,瞄准年订单额10亿元、年产值6亿元的目标奋力攻坚。同时抓住首批入围上海市科创板企业大名单的契机,加紧上市各项准备工作,为把上海精智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民族品牌而不懈奋斗。

远方不远,未来已来。智能制造的“诗和远方”无限美好,但前进道路崎岖不平,既需要企业的奋力前行,更需要各方的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牵引下,魏杰将带领着上海精智,始终致力于打造工业4.0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制造民族品牌。他将以有梦想、有信念、有激情、有实干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拼搏,为实现“汇聚全球工人的智慧,让中国智造无限可能”的伟大使命愿景而不懈努力。

记者手记

走进上海精智的办公大楼,员工都身着统一的蓝色军装,一抬头就能看见墙上的标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有家规”和“家和万事兴”。魏杰说,这就是他自创的“家文化”。在2017年10月10日的古田会议上,魏杰提出了以“家文化”与“红色创业文化”为主的企业文化;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各种路线进行了梳理。他坚持奋进创新,不断推进集团提质转型,提出打造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工业4.0生态圈理念。魏杰的创业合伙人汪伟,当年是睡在他下铺的师弟,如今,这位师弟的办公室与他只有一墙之隔。公司中,有4位员工也是他的同学,这或许就是魏杰对“家文化”最亲力亲为的阐释。

采访的最后,当记者问起上海精智未来的蓝图时,魏杰回忆起了一段往事,那还是在十年前,两位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来采访他,也问出了相同的问题,当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干到20亿就退休吧!”事实却是,再过五年上海精智就将向百亿目标进军。显然,10年前的这个目标马上就要实现了。从回忆中抽身,魏杰思忖了片刻,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在退休那年,我要让上海精智全球工厂开到100家。”这位“79后”青年企业家,他的脚步,不曾停下。

寄语:心里怀揣着创业的梦想,但要记住,先让自己成为社会职业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骁希/文 常鑫/图、摄 杨诚/剪辑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