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中国经济会成世界经济“稳定之锚”
2019-03-16 要闻

李克强总理会见采访全国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新华社 图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经济运行

不会滑出合理区间

路透社记者:去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货币条件,还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今年中国表示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条件,进一步减税降费,还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请问,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否比之前预想的更为严重?如果经济放缓继续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考虑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包括取消房地产限制和降低基准利率等?

李克强:这位记者朋友喜欢单刀直入,那我也开诚布公。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现在世界经济都在放缓,就在这一个多月期间,几大国际权威机构都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中国适度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用的是区间调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经济增速相衔接,也表明我们不会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可以说给市场发出的是稳定的信号。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国上下奋力拼搏,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中国经济实现6.6%的增速,的确是来之不易。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今年预计经济增长6%至6.5%,这是高基数、大总量上的增长,可以说本身就是进。

当然,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有有力举措。一种办法是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幅度提高赤字率,搞所谓“大水漫灌”,一时可能有效,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我们还是要坚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顶住下行压力。前些年,我们也遇到下行压力,采取的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措施,因为市场活力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必然增强。

现在中国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亿户,把他们的活力激发出来,这个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我们还是要政贵有恒,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为百姓解忧。把他们的创造力释放出来,我们一定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然,今年不确定因素不少,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应对准备,留有政策空间。比如我们今年提高赤字率0.2个百分点,达到2.8%,没有超过国际上所谓3%的警戒线。我们还可以运用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这不是放松银根,而是让实体经济更有效地得到支持。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新情况,我们都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持中国经济稳定,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这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经济会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

减税降费

4月减增值税 5月降社保费率

《财新周刊》记者: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税降费的举措,不少企业家反映企业税收依然很重,今年政府出台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请问您认为企业能得到实惠吗?财政可持续吗?

李克强:近几年我们利用营改增等,平均每年给企业减税降费一万亿元,三年三万亿元。应该说,我们减税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今年下决心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把增值税和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降下来,减税降费红利近两万亿元。这可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

这样做有利于公平,因为按照规则,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能从减税降费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4月1日就要减增值税,5月1日就要降社保费率,全面推开。我看还没有其他办法比这种办法给企业带来的感受更公平、更有效。

今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是一项重大改革和重要抉择。之前我们反复测算,有多种方案,一种就是今后几年每年把增值税率降一个百分点,但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可能感受不深。所以我们下决心把占增值税总量近60%的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把建筑业等部分行业降1个百分点,其他所有行业也确保只减不增。由于税制的原因,可能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些行业抵扣少了,税收会有增加,我们也做了认真的准备,对他们加大抵扣的力度,用打补丁的办法,并对所有的中小微企业实行普惠性减税,以此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我们还明确,可以从原规定的20%降到16%。

减税是要减收的。我们今年安排财政支出和GDP增长同步,确保民生重点领域、三大攻坚战支出只增不减。那么人们会问钱从哪里来?赤字只提高了0.2个百分点,填不上这个窟窿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政府要过紧日子,不仅要压缩政府一般性支出,而且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进入国库,并把长期沉淀的财政资金收回。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筹集了1万亿元资金。我们还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挖潜,把自己的功课做足。对中西部地区,我们将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支持。大规模减税降费,是要动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说这是一项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

民生领域

难点问题一件一件去做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着力改善民生,但是在民生领域也会听到一些抱怨。明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除了脱贫之外,民生领域我们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期待?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李克强:你问的问题很大,因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持续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一件一件去做。现在大数据显示,“一老一小”的问题,就是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有困难。这个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现在中国老龄人口,如果按60岁以上算,近2.5亿人,65岁以上有1.7亿人,6岁以下儿童有上亿人,他们的服务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家庭,但是我们这方面的服务供给是不足的。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托幼难更突出了。养老机构现在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只有3个床位。有的大城市统计,可能要到90岁以后才能等到养老床位。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即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多功能幼儿园发展的力度,也还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怎么办?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发现已经有好的经验,就是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服务,这样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只要安全可靠,大家是欢迎的。所以,我想还是要创新机制,对接群众需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比如说,提供公租房,让那些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因为他们实际上也是帮政府共同解决民生之难。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保障公平准入,把主要精力放在公正监管上,确保这些服务是安全可靠的,对那些违规的要坚决逐出市场,让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万户幸福愉悦的家庭,也可以让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业创业。当然,民生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会抓住重点难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去解决。

营商环境

放管结合 放管并重

新华社记者: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提出了改革要再出发,现在国内外对中国加快改革有许多新期待。请问今年改革会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李克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惠及了亿万中国人民。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而且应该越走越深入、越宽广。也就是说,我们要继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政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以实际行动、具体举措让改革成果不断显现。政府的改革应该是更好地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围着市场做文章,不是老给市场下指令、让市场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次我在参加“两会”的时候,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希望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营商环境,市场就会发挥自身的力量。应该说,我们这几年通过“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是取得成效的。去年有关国际组织把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提升了30多位。但社会上也有呼声,营商环境改善得还不够,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倾听这种呼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就会更大地释放出来。

改善营商环境,还是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我们减少审批程序、办证办照时间,应该说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原则是一视同仁的。现在开办企业拿营业执照的时间,经过几年努力,已经从22天降到了8.5天,今年要力争降到5天,有的地方可以降到3天,目前有的发达国家才1天。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不少企业反映,拿到营业执照以后还需要很多证,这是所谓“准入不准营”。我们要采取措施,除了涉及公共安全、特种行业之外,都应该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就可以正常经营。政府的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甄别辨别,需要发证的发证,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该逐出市场就逐出市场。

宽进就要严管。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这是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如果我们监管不到位,那些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假冒伪劣、恶意拖欠款项的行为就有可能肆意妄为。这次“两会”上我听到一些政协委员反映,他们遇到的是打官司难、讨债难,政府的监管不到位。监管要把规则公开透明,让被监管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监管不能搞选择性监管、任性监管。要形成一种放和管结合的有效的制度性安排。

据新华社电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