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马路:老建筑串起江宁路上的记忆
2019-03-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江宁路上一幢幢老建筑串起关于这条马路的记忆,在这条马路上,既有红色的革命记忆,也有风云人物的历史记忆,以及生活在这条马路上的普通居民的生活记忆。

《江宁路》纪录片中有关江宁路的传奇故事一幕幕拼凑起来,从徐园中国最早放映西洋影戏,到梅龙镇酒家里左翼电影人的身影,从阮玲玉生命中最后两年的居所,到远东最豪华的影院之一美琪,江宁路上影像和艺术的传奇延续至今。

观渡庐见证南北议和的历史事件

生活是岁月在建筑上留下的氧化层,上面的灰尘、光泽、肌理都是时光和人事拂过的痕迹。老建筑里里外外的风景早已变了几番,但往来的记忆却仍在耳语般地低吟浅唱着。

江宁路北京西路口,有一栋风格独特的建筑藏身于高楼背后。一百年前,它的主人为它取名“观渡庐”。纪录片中摄影师余弦带着心爱的相机游走在这栋百年老建筑中。其西侧是三角形挂瓦陡坡人字形屋顶,东侧是形似中世纪城堡的六边形塔楼,中央立面凸出呈三角形牌坊,上面有装饰性的石雕,自由混搭的组合造型是典型的安妮女王风格。辛亥革命期间,伍廷芳作为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与袁世凯方面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进行和谈。南北议和的正式议事地点在南京路,但位于戈登路的观渡庐却见证了主人与各方更隐秘的对峙、牵制和周旋。

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是江宁路民居逐渐形成规模的时期。主要以别具风格的独栋洋房为主,保留下来的大多都颇具艺术价值,甚至可以窥见当时的建筑潮流。722号到726号是两栋保存完好的连体西式洋房。曾经是茶叶商李乃昌和家人的住所。穿堂之上依稀可见“槐阴小筑”四个字,足显当时主人对房屋的喜爱。

江宁路上68岁的“原住民”高诗根对这条马路有着深厚的感情。约莫八九岁时,他就入住江宁路401弄的老屋,直到现在。在他眼里,这条马路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组成了他的许多人生片段。在纪录片中,他带领观众参观建于1912年的位于江宁路363弄54号的德庐坊。德庐坊由五幢连体建筑组成,反映出了当时住户的生活状态。 

江宁路的中段,一片等待开发重建的废墟上,一幢一正两厢三开间的旧时石库门住宅被钢筋支撑着保护了起来。1927年到1931年间,它是中共中央阅文处所在地,也就是中央负责同志看文件的地方。阅文处由周恩来建议设立,以确保重要文件的安全。

江宁路511号坐落着一幢体量庞大、结构独特的清水红砖建筑,是老上海公共建筑的代表。它是原戈登路巡捕房所在地。在巡捕房里面,也会有一个提供印度人做宗教活动的场所。上海人就把它叫做锡克教堂。

“速写南京”社团来参加上海活动的群友“大猫”/绘

当年的美琪大戏院一票难求

江宁路上的美琪大戏院,在2016年经过一次重新修缮后,从外观上回到了它建成之初的样子。1941年美琪大戏院开门第一天,放映的就是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五彩歌舞片《美月琪花》,呼应美琪的开张。美琪美琪,取美轮美奂、其玉无瑕之意,这个名字是通过向社会征集而来。当时,要在上海看到西片,美琪是首轮放映的影院。市民以能获得一张美琪的电影票,在这里看一场电影为荣。光影之中似乎可以窥见当年江宁路南端一带,蓬勃繁荣的文化娱乐胜景。

这条马路上曾有过20世纪20年代上海顶级的豪华酒店大华饭店。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选择在这个饭店举行婚礼。

王安忆《长恨歌》的女主角王琦瑶是1946年上海小姐选美的冠军。1946年8月,盛况空前的上海小姐竞选游园会在今天的江宁路南京西路,也就是当时的戈登路静安寺路的新仙林舞厅举行,吸引了3000多名观众到场。

江宁路中段,有过一座精致考究的传统中式园林,因是徐氏家族所有,被称为徐园,曾有“沪北十景之一”的美誉。虽为私家园林,徐园也对外开放,常常举办灯会品茗赏花游乐等活动。当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刚刚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仅仅半年后,徐家就从法国订购了放映机,在徐园放映“影戏”,成为了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这里也是当时文人雅士们办展集会的热门场所。1929年的某一天,梅兰芳登上徐园的戏台,徐凌云用自购的16毫米摄影机,记录了这段梅兰芳早期的舞台表演。

梅龙镇酒家则隐身在一栋带着塔楼、游廊和大抱柱的三层英式庄园建筑的西北侧,它成立于1938年,今年八十一年了。小弄堂里走出大饭店,和它后来的掌门人——吴湄有着密切的关系。她读了暨南大学后结识了田汉先生,受对方影响走上了爱国救亡的道路。当年经常出入梅龙镇的著名文艺界人士有田汉、夏衍、沙千里、黄宗英、白杨,后来还有越剧界的一些人士,以袁雪芬老师为首的越剧十姐妹都是梅龙镇的常客。正因为有很多爱国的、很多左翼的文艺界人士把这里当成食堂一样,经常在这里出入,久而久之这样成了一个红色沙龙。

对话《江宁路》纪录片导演陈磊

记者:你觉得江宁路和陕西北路还有其他知名马路比起来有何特色吗?

陈磊:江宁路不像陕西北路自带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光环,光鲜地摆在世人面前。陕西北路上有很多历史保护建筑,而江宁路上的很多历史故事和建筑被世人熟知的不多,在拍摄过程中更多的需要去挖掘去发现。

在搜集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江宁路是条很老的马路,严格意义上说比陕西北路还要老,1900年就筑路了。百年沧桑,马路上很多东西都消失了,它的面貌一直在日新月异。

记者:在慢慢挖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建筑中发生的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磊:我们更多的是从分布在这条路上的老建筑出发来讲故事,不管是与革命相关的,还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比如美琪大剧院开业时曾放映首轮西方电影。江宁路上有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徐园,现在已经消失了。徐园虽说是私家园林,却是对外开放的,大家可以买票过去游玩。徐园的第二代主人是个票友,当年主人用自购的16毫米摄影机拍下了梅兰芳演绎《霸王别姬》的影像,这也许是梅兰芳最早的影像资料了。美琪大剧院现在成为静安戏剧谷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代导演谢晋也在江宁大楼里住过,那里曾是艺术和电影最活跃的地方。还有梅龙镇酒家,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它曾成为当时活跃而隐秘的“红色沙龙”。

记者:在这部纪录片中出现了不少居民的身影,讲述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可以谈谈建筑和居民的链接吗?

陈磊:我们在走访观渡庐的时候,不少居民告诉我们,很多影视剧诸如《蜗居》在里头取过景。从江宁路走出去几十米的沁园村里有一代影星阮玲玉的故居,阮玲玉生命中最后的两年曾居住于此,这栋精美的三层小楼与她共享过辉煌的时刻,也沉淀了她的悲哀与迷茫。张曼玉扮演阮玲玉时,剧组曾还在那里实地取景。

我们也拍摄了一个新式里弄,居民告诉我们里面曾住着大户人家。房子旁边有个小院子,院子里有假山有小桥流水,螺蛳壳里做道场,形成了一座精致的微型园林,小时候很多小朋友喜欢到那里玩。对这位居民而言那里藏着他珍贵的童年记忆。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吗?

陈磊:有《愚园路》这样的佳作在先。这次我们想拍出和《愚园路》不太一样的感觉,用比较诗意的语言来讲述历史和文化的东西。但又不是简单的历史论述,比如有一天中央阅文处突然闯入了一大批中西巡捕。邓颖超曾回忆说,那天她仍按约定去吃晚饭,看到亭子间窗户放的花盆不见了,这是她和同志们约定的报警信号,就没有再前进。此时,镜头中一盆花盆坠地摔得粉碎。我们希望用一些虚虚实实的镜头来重构历史。

为了拍这部片子我看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还有与江宁路、这条路上的人物相关的书。这条马路离电视台比较近,之前我只是路过,偶尔会去美琪大剧院看戏。就算是“荡马路”,也不会每个巷子都踩点。前期调研期间,我和工作人员将这条马路上的大街小巷走了无数遍。我希望通过马路展示上海不同其他地方的文化气息。以故事的形式尽可能将这条马路上每个角落里值得叙述的东西拍出来。

记者:沧海桑田,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令你觉得十分感慨的事?

陈磊:上海开埠以来,上海滩的老建筑不断修缮,它们的老照片和现在的模样发生了变化。我们以当代人的视角去讲述当年的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仿佛有一种从历史穿越到现在的感觉。

好比已经消失的徐园,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大批难民涌入租界。当时的主人徐凌云主动将徐园充作闸北难民收容所。后因汉奸挑唆难民纵火烧园,徐园付之一炬,再难恢复旧貌。这样的名园的消失令人唏嘘。再比如江宁路原名戈登路。原来,当年李鸿章访欧时特地拜祭了戈登的衣冠冢,这在外交上是件大事。英美人士觉得很有意义,因此将这条路以戈登命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