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青年离婚系列调查6] 专家集中为“生病婚姻”开方
2019-03-25 青年

蔡广新 制图

很多人是谈离色变,但一段“生病”的婚姻是否能治愈,还是要看当事人的意愿和努力。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沪上首个区婚姻家庭危机干预中心在徐汇成立,该中心将进一步整合公检法司、民政部门、区综治办、街镇及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为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家庭关系辅导、法律维权、关爱救助等专业服务。

在此前的离婚系列报道原因篇里,本报邀请专家们为各类问题婚姻诊脉。在本篇建议篇里,业界大咖将为白领们建言献策,集中开方。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如何应对七年之痒?

建议尝试与伴侣做朋友,有效处理冲突

在安洁家庭教育家庭治疗师安洁看来,有时候离婚是结束一段不合适的婚姻。离婚并非绝对是坏事,只是以前被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现在社会对离婚的包容度更大了。尤其是“80后”、“ 90后”一代,更多地是为自己而活,不愿意委屈自己。不像“70后”、“60后”等,更在乎别人怎么看。

在咨询过程中,安洁发现,“85后”到“90后”中,也有发生个别年轻人头脑一发热就去结婚,一冲动又离婚的案例。有的人刚离婚一个月,没几天又说要复婚,把婚姻视为儿戏。

被父母干预的婚姻又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婚姻特有的特征。安洁表示,如果后天没经过学习,几乎大部分夫妻都在复制父母在婚姻中的相处方式,但适合父母的夫妻相处模式未必适合自己,于是,很多冲突和矛盾解决不了,小事变大事,愈演愈烈。这就需要开展婚前教育,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冲突的时候,现在的年轻人找外援有很多办法。有人会找熟人帮忙,有人会借助书籍,有人会看相关电视节目,有的会请教年长的有经验的‘老娘舅’,但不管是什么方法,都需要善于学习与思考。”

安洁认为,婚姻关系是否处的好,还要过三大关。第一关,原生家庭关。因为原生家庭不同,夫妻俩的生活习惯会有所不同,价值观也会不一样,同时,不同的原生家庭中个人成长史又会有不同的未满足的期待和渴望。因此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这些不同,就有可能会成为夫妻相处中的挑战。第二关,是男女不同的关卡。男女之间本身生理和心理有差异,表达情绪和沟通方式也都会有不同,而认识这些不同需要学习和理解对方。第三关是天生气质关,先天气质常常表现在性格不同。比如天生的急性子遇到天生的慢性子,如果相互不能理解这种不同,而是一味地想改变对方,那就有可能会影响伴侣关系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没有对错,比如有的夫妻会争执挤牙膏该从腰部开始挤还是从底部开始挤,马桶盖子要不要翻起来等等。“其实,生活习惯不同本身不是问题,只有当出现不同时,彼此要改变对方才会产生问题。”

“但伴侣关系想要白头偕老也不是没有方法的,其实有两大秘诀:一是在伴侣间建立友情,二是双方能有效处理冲突。”安洁为高质量伴侣关系支招,“假设冲突处理不好,婚姻生命期平均只有5.2年(撇去貌合神离的)。假设不能在伴侣间建立友谊,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可能伴侣关系存续期平均只有16.4年。”这可能也是很多夫妻产生七年之痒的原因吧。

“当然,在伴侣间建立友谊,不是把伴侣变成上下铺的兄弟。而应该以对待好朋友的心态对待彼此。”安洁举例说,比方妻子和婆婆吵了一架,向老公吐槽说,“我今天又和你妈吵架了。”老公却以加班为理由没办法安抚妻子的情绪,那多半妻子会感觉心里很憋屈。但同样的话,由闺蜜嘴里说出,“不好意思,今天出来不了。”妻子不会对闺蜜有那么大的火气。“可见,夫妻双方对伴侣的期待和对朋友的期待是不一样的。闺蜜陪你吐槽、逛街,你会很感激。但换作老公,妻子会觉得是应该的。换作丈夫也是如此。”所以,伴侣间建立友情的心态,首先是要减低对彼此的期待,再次是愿意彼此分享和倾听。

安洁认为,夫妻双方每周都应该有交集,有属于夫妻的“特殊时间”。现在很多中年夫妻不愿给彼此时间,“生了孩子以后,很多中国家庭就是以孩子为重了,身上的角色都是爸爸或妈妈,但却少了丈夫或妻子的角色。伴侣关系想要保持亲密感,每周至少要有两个小时的两人之间的单独时间。”

安洁认为,婚姻关系是由激情、亲密、责任三要素构成的。当激情降低的时候,夫妻双方是否还足够亲密呢?这需要彼此对身边的伴侣永远保持好奇,以及个人需要不断地成长。

如何应对冲动型离婚?
   建议老娘舅介入给台阶,对夫妻开展婚前教育

上海睿家社工服务社婚姻家庭辅导项目组督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耀萍平时在浦东婚姻登记处接触到的离婚案例比较多,会对前来离婚的夫妻开展婚姻危机辅导,整个项目组在2018年成功调解350余对婚姻濒临解体的家庭。

在她看来,“90后”从小的生活环境比“80后”要好,前者父母的经济收入、学历都相对后者要高。不少“90后”很有主见。也因此,在面临离婚时,“90后”会更干脆、更坚定,当然也可能更冲动。“比如我遇到过一对‘90后’小夫妻,太太建议先生早上穿一件衣服,先生不听她的意见,太太觉得你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上午的时候两人大吵一架,下午就来办理离婚登记了。相较而言,‘80后’到‘85后’的家庭观念相对比较重。”

“我们可以把冲动型离婚看成是假性离婚,在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倘若没有老娘舅的介入,当事人可能会因为没有台阶下,彼此拉不下面子,弄假成真导致真离婚。”朱耀萍认为,通过老娘舅专业的分析问题,可以有效降低冲动型离婚的比例。

“夫妻关系和父母关系一样,可以视作是一个‘职位’,这个职位可能是终身的,你想,许多员工上岗需要接受培训,夫妻是否也应该学学一些婚姻方面的理论。”朱耀萍还建议,有关部门对夫妻开展婚前教育,领证前,新人通过上“新婚课”了解一些婚姻中的常识和相处之道。这对降低离婚率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何打响婚姻保卫战?
   建议成立家庭矛盾调解中心

华政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在解读离婚率上升的原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一是“80后”“90后”接触到的社会信息比他们的上一代人要多,导致离婚的变量变多了。要知道他们的上一代人还没有即时交流的工具。结婚是两厢情愿的事,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人生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才会有为结婚而结婚的现象出现。缔结婚姻后,随着社交圈的扩大,有人遇到了可以倾心交流的人,就很容易导致婚姻解体。其二是“80后”“90后”的思维模式和上一代人不同,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从小缺乏和兄弟姐妹在一起的群居生活的体验,婚后与伴侣相处时会更加的率性,倾向于遵从自己的内心。建议年轻夫妻婚后加强磨合。其三是婚姻神圣感降低了。离婚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很普通的事。

童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率很难降低,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时候说不清在一段“生病的婚姻”中谁对谁错。建议在全社会塑造婚姻的神圣感。

童潇还建议,有关部门能成立家庭矛盾调解中心,一旦婚姻出现问题专业人士可以做相应的调解,减少冲突。

[不同的声音]

当事人自会权衡利弊

心理咨询师、两性关系专家吴迪对离婚这件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离婚是公民的权利,只要符合法律程序就可以。当事人如果愿意去学习,愿意接受婚姻调解固然好。但即便有心理咨询这件事,个别婚姻也不会因为心理咨询或者学习而能够得以维系。不能过度渲染学习的作用。“现在社会上教人们婚姻相处的课程越来越多了。但说到底婚姻是趋利避害的产物。作为当事人自会权衡利弊,如果在婚姻中的忍耐给我带来的好处,高于一个人过日子,那么说不定这个忍耐是值得的。”

“一名小学校长告诉我,她所带的一个班有40个学生,竟然有10个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吴迪预测,未来,再婚重组家庭也会变得普遍起来。孩子们会有更多的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社会在变化,人们的理念也在持续更新。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