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种癌症怎么防?2019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发布
2019-04-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每年的4月15日~21日规定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天,适逢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继2018年之后今早推出2019版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涉及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从去年的7个肿瘤扩展至14个。

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国45.2%的癌症死亡归因于行为、饮食、代谢、环境和感染方面的23种潜在可改变因素。也就是说,控制好这些因素,有将近一半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与此同时,对于部分恶性肿瘤,如果能做到早诊早治,许多的患者完全是可以治愈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最新发布的生存数据显示:早期宫颈癌、大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早期乳腺癌甚至可以达到97%以上,诸多肿瘤如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实现治愈。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震教授表示,对于肿瘤的诊治,还是倡导“三早”原则即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且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健康科普宣传,让更多老百姓知晓这方面知识,更好地预防癌症,提高健康意识。

据悉,上海市抗癌协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2018年首次发布了《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然而仍有不少民众希望,是否可以对更多的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权威建议。

为此,今年在收集了相关领域肿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之后,上海市抗癌协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又推出了2019版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说,该推荐在原来的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七大男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权威科普信息,涉及的肿瘤目录扩大至14个。今后,上海市抗癌协会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根据国内外癌症防控的最新进展、相关指南和共识,每年更新《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并固定在每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向社会发布。

郑莹教授表示,早期预防和早期筛查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重要的两大癌症防控策略。市民可以通过知晓相关癌症危险因素、警惕相关疾病、症状和危险信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来降低自身的癌症风险,实现对大部分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为进一步普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推动后续的风险行为干预和早期筛查工作,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研发了“常见恶性肿瘤风险评估”工具“,可以较为全面地帮助公众评估和认识自身的癌症常见恶性肿瘤的风险危险因素,指导居民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主动参加各类早期筛查和定期体检,积极采取行动降低自身癌症风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