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农民的85后青年卫亮:干农业要脚踏实地,用产品说话!
2019-04-17 青年

卫亮农场的番茄已成为拳头产品。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摄

是做在办公室里“朝九晚五”的白领,还是做在田间地头侍弄农作物的农民?面对这个问题,“85后”小伙卫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今天,本报推出“乡村好青年 致富带头人”系列报道第三篇,关注返乡投身于农业创立了自己农场的卫亮。十多年来,他从农业生产、管理到销售都亲力亲为,把辛勤的汗水挥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亲力亲为   选择创业就是因为不想混日子

出生于1986年的卫亮是金山人,2008年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后,他原本有机会留在市区当白领,但最终却选择了返乡“干农业”。

起初,卫亮供职于上海银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自己的业务条线范围内,从蔬菜水果的源头采购到供应链再到流通都要亲力亲为。凭借优秀的工作表现,2010年卫亮就被评为公司年度优秀员工。2011年底,卫亮调到公司旗下一个农场做场长,在这里,他又从基层种植开始学习。

“当时农场主要是种植葡萄、蔬菜,因为种植这一块我从小到大都没接触过,所以一开始很多技术都不懂。”作为场长却不懂技术,这让卫亮觉得很难为情,于是他努力开始“补课”。“植保方面,如何用药、配药,插口的安排方面,这一季种什么、下一季种什么,都要学。”刻苦努力学了一年,卫亮考出了植保员中级证书。“按照要求,每一个农场必须要有一个植保员,一般初级就够了,但我加考了一个中级。”

在农业一线摸爬滚打了六年后,2014年,又一个选择摆在了卫亮面前:是继续在已经熟悉的岗位和环境里相对省心地“打工”?还是一切从头开始自己创业?卫亮又选择了后者——创立了上海禾希果蔬专业合作社。

“说实话,创业的起步阶段还是蛮困难的。”卫亮坦言,当初对于创业能不能成功,他心里也没有底,关键时刻,是家里人给了他资金和信心支持。卫亮的创业规划是做小而精的精品农业,因此在种植品种上,他把目光瞄向了金山比较热门且技术相对成熟的草莓、金山小皇冠西瓜。结果,创业第一年,他就以草莓种植每亩收入超过4万元打响了头炮。

不断尝试   干农业也要坚持技术攻关创新

第一年取得“开门红”后,第二年,卫亮又尝试了金山地区的拳头产品——金山小皇冠西瓜。“西瓜我以前没种过,所以也是一边学一边种。”在去向金山区知名的珠丰甜瓜“取经”后,卫亮将珠丰甜瓜的种植模式照搬到了自己农场的西瓜上。但结果却让他不太满意:“西瓜的品质还行,但产量差距很大。我们的西瓜亩产在3000斤左右,人家珠丰甜瓜的亩产在4000斤,种得好的甚至能达到5000斤。”

认为自己只学到了“形”、种植水平还处于下游水平的卫亮又四处“取经”,在学习了金山漕泾西瓜、台州黄岩西瓜的经验之后,他摸索出了提高产量的方法:“西瓜藤有正藤副藤,一开始我们留一根正藤一根副藤,结果正藤坐果能坐住,副藤却坐不住。现在我们摘掉正藤,留两根副藤,坐果率明显就高了。”

2016年,卫亮种植的桃太郎番茄又引发强烈反响。“这个品种在金山是朱泾镇先引进的,它的口感非常好,但种植难度很大,当时虽然发动人们种植了一波,但由于没有完全摸到品种的品性,后来种植量就逐渐下来了。”卫亮介绍说,这个品种的番茄产量不高,一般的番茄产量能达到8000-10000斤/亩,而这种番茄只有5000斤/亩。但卫亮认为,这种番茄口感好,是可以种的,于是2015年他开始尝试种植,2016年整体种植和销售后,立即成为农场的一大特色。

“虽然它的产量不高,但其实总的产值是不低的。我们成品果亩产在3000斤左右,但都是半斤左右一个的果,以礼盒形式卖,一个能卖到10-12元。”卫亮说,目前这种番茄已成为自己农场的拳头产品,在去年上海市首届鲜食番茄品鉴评比中还获得了金奖。

创业五年来,卫亮认为自己与老一辈最大的差别就是愿意不断尝试、坚持技术攻关创新。“老一辈人,如果今年种了什么很成功,第二年会接着种,但我会尝试新的品种。”卫亮说,老一辈人的优势是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也同时不愿意更新他们多年的经验,而年轻人却更愿意做多种尝试。比如,即便是已经种了三四年的拳头产品番茄,他目前仍在尝试做技术突破,想进一步延长采摘期。

“每年我都会拿出几亩地做试验,而且不停引进新品种、攻关新技术。即便有很多次失败,但我认为,干农业也要坚持技术攻关创新。”卫亮说道。

田间学校   授人以渔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创建了蔬菜系列“禾希农庄”品牌和“禾希番茄”品牌后,卫亮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尤其是他种植的番茄品种,通过辐射带动农户,金山区种植面积已由原来的100余亩变为如今的500余亩;通过技术示范带动,改善番茄口感、品质,农户亩产值平均增加30%以上;通过品牌引领带动,打开市场扩展销售渠道,自己销售的同时帮助农户销售,特别在朱泾地区,卫亮选择多家农户的合格番茄,冠名他“禾希番茄”的商标,以10元/斤的价格销售,比原先农户批发价格高出近一倍,现农户每亩平均能有4万余元的收入。

作为金山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卫亮还通过市农广校成立了“上海市农民田间学校”,自己设计课程,组织人员交流学习技术。“田间学校只要报名就可以来,课程内容不但有理论,还有现场实训,深入田头,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卫亮说,为期8个月的培训班前后设立了12节课,达90个课时,目前,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已达上千人次。

在创业的同时,卫亮还不忘反哺社会,他每年都会为村里的一些贫困儿童送去“微心愿”,为敬老院和农场周边的老人送去新鲜的蔬果,为朱泾镇暑托班送去新鲜的餐后水果,为金山中学和朱泾中学高考学生赞助水果礼品。他还积极响应政府“涉农扶残”的号召,成立了涉农扶残组织,吸收了13名当地残疾人,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工作岗位。如此一来,不但让这些残疾人有了不错的收入,更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和归属感。

 人物档案 

姓名:卫亮

事迹:大学毕业后,卫亮返乡投身于农业。十多年来,他一直扎根农业第一线。为了打造精品农业的梦想,卫亮创立了自己的农场,2018年,他创立的禾希农场的产值已达到363.76万元。

经营农场过程中,卫亮大胆进行科技攻关创新,还通过市农广校成立了“上海市农民田间学校”。他联合金山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制定了关于番茄实用技术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训计划。

“喝水不忘挖井人”!创业的同时卫亮还不忘回馈奉献,他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并成立了涉农扶残组织,吸收了13名当地残疾人,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工作岗位。

如干农业还是要脚踏实地,特别是种植业、畜牧业,理念就是用产品说话!我之所以会选择创业,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这个人不服输,不喜欢庸庸碌碌混日子,当初选择创业就是因为不想混日子。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很远大——种出最好的农产品,打造一个比较厉害的品牌。就像‘褚橙’那样!如果真的实现了,这辈子就无憾了。”

——卫亮

 记者手记 

用拼搏实现心中的理想

卫亮的大学同班同学有34人,毕业后只有2个人扎根在了农村,其中之一是回奉贤做村干部的一个女同学,另一个就是他。

每天早上,卫亮到农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挨个“巡视”一下农场的100多个大棚,晚上回家前会再走一遍检查检查。农忙的季节,他的工作时间基本是从早晨到半夜“连轴转”,每天需要操心的事情一大堆。

其实,有很多安逸的工作岗位只等卫亮点头,但他还是义无反顾选择了最苦最累的创业。“能出来创业的都是有理想的人,都想干一番事业。”卫亮说,他想拼搏一下,“能够拼到自己的理想最好。”

刚刚过去的冬天,上海出现了罕见的连阴雨天气,农作物长势大受影响。卫亮坦言,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还是比较弱势的,因为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天吃饭”。

如今,卫亮的农场已经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他也在不断进行各种探索,期待用自己努力的拼搏实现心中的理想。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