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五四精神,华理两代九零后共话爱国奋斗
2019-04-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23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三楼102室,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倾情讲述各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历程,为现场的青年党员上了一场特殊的党课。其间,既有90岁高龄的梁世懿先生,也有生于九零后的学霸夫妻、即将赴云南寻甸支教的九五后大四学生。可以说,这是一场两代九零后的热血对话。

回首“奋斗往事”,共话“忠心报国”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引导学院师生在新时代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这场主题为“身边榜样 引路青年”的特殊党课由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举办,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开展座谈交流。

1949年4月4日大同大学地下党总支的一次学生运动,在梁世懿先生的回顾讲述中,时光仿佛回溯到70年前——进步青年在解放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作为党外人士,物理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原致公党中央委员陈德川老师也用一生“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家人、亲戚都在国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知识分子,陈老师却选择留在国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一个个从陈老师口中讲述的故事,无不诠释着报国初心。

原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蒋文文老师分享了她的“爱校荣校”历程。在华理求学、工作,蒋老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华理,既与华理共成长,又见证了华理四十年的发展,她的奋斗往事,让青年党员们感受到了华理人的传承与奉献。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物理化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刘洪来教授,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教学一线,都硕果累累。在华理求学期间,他从中科院院士胡英、国家教学名师黑恩成等前辈师长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对教学的孜孜不倦,对科研的不懈追求;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几十年来,他以师长为榜样,带领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科研教学齐头并进,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真情关爱学生成长成才。

有奋斗有担当,青年渴望建功新时代

今天的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宜峰老师由衷地感叹。作为一名八五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回顾了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奋斗历程和学成归来建功新时代的决心。

从加入课题组时导师的谨慎、怀疑,到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需要续约时的“Yifeng, you can stay as long as you wish to stay”,导师的态度转变,是陈宜峰这一年里全年无休的付出换来的——在不同方向、多个课题上均有研究进展。在课题组的三年半时间内,陈宜峰与课题组相处十分愉快,相互尊重与支持,他的努力也使导师看到了中国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几年时间内,课题组也从仅他1名中国人发展为近一半中国人。

“奋斗、努力是一个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值得颂扬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2017年7月,陈宜峰将这种优秀品质带入华东理工大学,开始投身于课题组建设和教书育人中。

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曹亚明、洪亚云是一对学霸夫妻,他们立志“服务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从同学到夫妻再到双双服务国家西部建设,曹亚明说:“在未来,会继续把所学所得用在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延续华理人的风采,让华理精神薪火相传。”

年仅22岁的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去最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复,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魏文娟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