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喜欢抱团阅读,渴望私人书单
2019-04-23 上海

青年报资料图。施培琦/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天世界读书日,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沉浸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之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和多年前相比,现在市民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有一些趋势值得关注。

抱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今天下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第30期学习读书会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又见到了读者吴宏。吴宏是个大三学生,是学习读书会的常客。这个学习读书会每半个月举行一次,请的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来作讲座。这次是“人工智能专题月”的第二场活动,请的是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林少伟来谈“区块链为何需要法律”。

虽然这个讲座对于学中文出身的吴宏来说有一点生涩,但她并不反感。她似乎很享受置身于读书会的感觉。“学习读书会举办了一年多了,虽然每次的主题都不同,但是我每次都会遇到一些书友,大家彼此熟识了。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些阅读话题,甚至会私下里见面。”吴宏说。

阅读过去在很多人心里是一种十分私密的行为,但是现在,这种私密性正在被打破。人们,尤其是一些青年人似乎更喜欢抱团式的阅读。像吴宏就同时参加了三四个读书会,“读书会里有很多书友,大家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勉励,当然也可以分享。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市民这种阅读方式的变化,直接促进了上海读书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今天,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作协和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的“2019上海读书会主题论坛”就在建投书局举行。论坛披露,参加读书会已成为上海市民一个重要的阅读方式。上海目前已经有思南读书会、学习读书会、行知读书会等一批定位不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读书会。这些读书会成为阅读力量的集合之地,成为读者之家,成为推动城市阅读的引擎。

引领:读者“私人阅读方案”何来? 

新近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比2017年有所上升,属于历史高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亚马逊中国和新华网联合发起的2019全民阅读大调查结果显示,在1.4万名受访者中,九成受访者认为读书非常重要,其中有2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9%的受访者表示将读书列入了2019年非常重要的年度计划。 

通过多年的全民阅读的推广,现在应该已经不会有多少人还持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大多数人对阅读充满渴望,他们认为阅读是生活的必需。但是“读什么”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困惑。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数量达194万种,同比增长2.5%,其中新书品种数达20.3万种。面对如此浩瀚的书海,“读什么”对于很多市民而言确实变得十分困难。

说到底,读者现在渴望的是“私人阅读方案”。今明两天,静安区图书馆会举行贯穿两天的“新书抢鲜看”活动。针对现在读者的阅读需求,主办方精心挑选了数百种2019出版的新书供读者挑选,内容涵盖文学、历史、传记、经济、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些新书尚未入列静图馆藏,但读者选中之后,交给工作人员现场编目加工,便可借阅图书。除展出图书外,若现场和本馆馆藏系统中无读者想借阅的书,可填写《静安区图书馆读者需求登记表》,凡符合馆藏需求且能采购到的图书将于两周内完成编目,并通知本人前来借阅。昨天一个上午就这样借出了40余本新书。静图相关负责人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为引领阅读,静图每个月还会向读者推荐12本新书。就这样,图书馆深度地参与了读者私人阅读方案的制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静图这样的机构已经承担起为市民提供阅读引导的职责。

除了机构之外,现在还出现了名为“阅读推广人”的社会新角色。这些“阅读推广人”大多有丰富的阅读经验,他们会给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推荐。上海著名主播何婕就是这样的一位“阅读推广人”。她最近由华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书单思维》一书,向读者推荐自己过去一年所读的22本书。

这是何婕继去年《书单更新》后第二本类似“荐书的书”。何婕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她一年要花上万元买书,每年读的书有100多册,而且其中大多数是精读,她喜欢在书上作读书笔记。何婕说,她很能够感受到市民阅读的渴望,以及不知道如何选书的无奈。所以她愿意以自己的阅读经历来给市民一种阅读的参考。“我的原则是,不要让人觉得读书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随便读什么,怎么读都可以,只要开始读书就好。习惯了阅读,再慢慢地深入也不迟。”

助推:数字阅读同样可以深阅读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已经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渐成主流。很多人将数字阅读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划等号,认为是数字阅读导致了国民整体阅读水准的下降。但是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亚马逊中国的2019全民阅读大调查显示,97%受访者表示深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均会涉及,以深度阅读为主的受访者占比达到38%,高于以碎片化阅读为主的33%。

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数字阅读与阅读的深浅无关,但是数字阅读的硬件设备确实和阅读深浅有关。比如像手机这样的小屏幕设备,那就只适合看微博微信,浏览网页,如果看厚重作品,那对眼睛就是一场灾难。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一些被认为可以助推深阅读的数字阅读设备相继亮相。阅文集团这次就推出了“口袋阅”移动电子书。“口袋阅”的墨水屏让市民数字阅读时与看纸质书的感觉区域相同,这也就使得数字阅读厚重作品成为可能。并且“口袋阅”可以与运营商网络连接,随时随地可以下载电子书来阅读。应该说,除了体积小之外,“口袋阅”已经与一座私人的图书馆没有什么区别。

除了“口袋阅”外,著名的听书平台蜻蜓FM这次还上线了东野圭吾、饶雪漫的有声书,不日还将上线唐家三少的有声书。听书也属于数字阅读的一部分。听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本身也就是数字阅读不断推进深阅读的一种表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魏文娟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