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作曲家聚集在一起,写了上海的不同风貌
2019-04-24 文娱

“海上新梦·十三”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打造上海的文化品牌,包括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块。这些文化,在外地尤其是长三角其他兄弟省市眼中,又呈现怎样的状态?昨晚,作为上海之春的重要内容,2019年“海上新梦·十三”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上海音乐家协会邀请了浙江、江苏的作曲家,共同创作反映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的作品,既是积极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也让音乐会呈现了不少耳目一新的元素。像来自江苏的作曲家崔新就告诉记者,为了创作石库门的主题,特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又深入上海的弄堂石库门采风。

“海上新梦”是上海音乐家协会创办于2007年的原创音乐品牌,今年已是第十三届了。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展示优秀原创音乐作品的主推平台,历届“海上新梦”已成功演出各类新作百余首,为繁荣上海乃至全国音乐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的第十三届“海上新梦”定位为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以“大江入海流”为主题,以申城重要地标为创作素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旨讲话中提出的: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开幕时我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歌颂式的作曲,而这次我们就想换个角度,从城市回忆的角度,来讲述上海70年来的发展,”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告诉记者,“同时考虑到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应该海纳百川,长三角的作曲家一起来写,更有代表性意义。”

于是,上海音乐家协会邀请了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的6位作曲业内领军者,创作了管弦乐《梦里江南》(翁持更曲)、交响前奏曲《浦江晨钟》(徐孟东曲)、交响诗《红色之源》(夏良曲)、音画《石库笑语》(崔新曲)、管弦乐《申城之巅》(周湘林曲)、管弦乐《百川归海》(许舒亚曲)等。这样的联合创作,也充分体现了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长三角音乐发展联盟成立后,三地艺术家联合创作的整体形象与良好局面。“上海提出的江南文化品牌,非常好,江南文化有融合共通之处,我创作起来也很舒服。”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说。

“我80年代在上海上学,读音乐学院,以前弄堂的早晨,有一群一群的鸽子飞起,就像王安忆小说《长恨歌》里写的那样,上海的深处就是弄堂,这次为了写《石库笑语》,我又特意回到弄堂去采风,跟我以前的记忆是不太相同了,作曲时我就融合了很多的各个时期的生活风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崔新说。

这场融合了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的音乐会,是当前长三角地区音乐创作整体水平的一次重要展示,也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许舒亚表示,希望这些作品能够经受观众的考验,“只要作品是优秀的,我们就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各个平台上展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