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毕业设计汇展,更是青年人眼中的世界!
2019-04-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文、图 受访者/视频

既有关注精准扶贫问题的纪录片,又有反思家庭语言暴力的微电影;既有用漫画重新解读古典名著的实体书,又有仰望星空的电子书;既有研究儿童公益画的论文,又有致敬“95后”童年经典影视作品的H5……这些作品被集纳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传播学专业的首次毕业设计汇展里,目前正在校内的沪江美术馆展出。这是毕业设计汇展,更是青年人眼中的世界!

毕业设计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应付ddl而做的“大作业”吗?当然不是!对于每一位毕业生来说,它更像是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每一份毕设作品背后,可能都是作者辛苦爆肝熬夜的思维迸发,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产品都蕴含着作者缜密精细的巧思和深刻的意涵。

这个被定义为“欢迎思想碰撞”的毕设展,作品均出自上理版艺学院传播学专业的一群年轻人之手,展览的主题为“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学生们经过四年的学习,尝试用独特的媒介语言,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希望为观展者点亮心灯,对这个世界亦更多了解一分。

作品以2018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其他历届毕业设计作品为辅。呈现形式包括学术论文、纪录片、微电影、电子书、实体书和H5等。

在策展人、上次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老师张莎莎看来,上海理工大学是工、文、艺等多学科结合的市属高校,版艺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传播学专业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文双向发展的新媒体人才。这些作品不仅体现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表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多媒体多视角地呈现青年人眼中的世界。

许多人对于聊斋故事了解的仅限于《画皮》《聂小倩》等改编为影视文化产品的故事,18届学生李义豪制作了一本“实体书”,一方面将聊斋的故事中的代表人物挑选出,以更现代、幽默的画风绘制出来,以直观的形式,让读者以角色的身份对故事有大概的了解,再将读者引入聊斋的故事中。另一方面,也希望实体书的形式能让平常庸碌的人们放下手里的电子产品,转而感受纸的厚重和温度。

何妍莹带来了一部纪录片《一辈子的戏——菜市里的戏剧团》。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桂剧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纪录片从演员、观众、演出场地、演出细节等方面拍摄并记录文苑桂彩剧团的艰难处境。何妍莹希望,通过该纪录片,能呼唤传统文化复兴,呼吁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民间剧团,能够得到相关部门或团体的关注,让这一古老而又特殊的剧种长久的保留。

在《复联4》正在热映的当下,展览中,一篇图解化的论文作品《漫威IP衍生经营策略对我国文化创意IP经营借鉴意义探析》,堪称是一个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彩蛋”。漫威从上世纪贯穿到现在的发展历史得以梳理,对于漫威爱好者来说也是一场盛宴了。现场还设计了二维码,扫码即可收听作品的音频简介。

对话

展览背后的故事——让有益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传播给给多人

记者:这次展览是首次毕业设计汇展,这一想法如何是迸发的?

张莎莎:我是上次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的老师,也是此次毕设展的策划人。两年前,我和学生李许航成立了“请坐工作室”,一个上理学生自己的“TED”,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四年学习中的各种研究和思考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把学生的有益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传播给给多人,福泽社会。

后来考虑到毕设作品多,不舍得割舍那些费尽心力的优秀作品,就想把它们全部展现出来。所幸,想法得到系主任任健老师和院领导的一致支持和认可。于是,从3月开始,我们就开始摸索如何办展。

记者:看见展览终于落地,您作为策展人,有什么特别感受?

张莎莎:在全系22名老师和“请坐工作室”策展团队近30名志愿者两个月的努力下,展览终于亮相了。文科作品很难展示,应届毕业生很忙,往届又难请回来。所以大量工作都是学生策展志愿者在做。想为他们点赞!

展览里也饱含着我们为了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反思教学成果,激励教学热情的一份初心。未来,我们希望把毕业设计的作品与用人企业更好地对接起来,既帮助优秀作品对接市场,也帮助毕业设计的完善和学生的就业创业。

链接:学生作品精选

纪录片《一辈子的戏——菜市里的桂剧团》

导演:18届毕业生何妍莹,指导老师:吕剑

作品讲述了广西柳州一个隐匿在菜市里的桂剧团。它成立于1978年,演员大多是已退休的专业剧团演员。剧团每天为白发苍苍的老戏迷表演一场戏。

微电影《刃》

16届毕业生蔡冰洁,指导老师:刘长庚

作品讲述了一名叫王子轩的青年人追忆幼年时母亲的日常谩骂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虽然他已成年,伤害依然挥之不去。

实体书《了哉-聊斋画卷》

18届毕业生李义豪,指导老师:武彬

作品用漫画的形式将古典名著《聊斋》中的故事视觉化,将读者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黑白传奇世界。

纪录片《柳暗花明又一村》

18届毕业生王蕊,指导老师:刘峰 张莎莎

作品讲述了河南省板场乡因精准扶贫的异地搬迁政策,贫困户从残破旧屋搬入现代化住宅区,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文、图 受访者/视频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