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集市让垃圾分类也时尚 打破壁垒创新凝聚更多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受访者供图
餐厨垃圾如何变成有机肥?动物们产生的垃圾怎么分类?4月27日上午,一场垃圾分类“公益集市”在上海动物园开展得有声有色。创新公益活动模式,让有意义的事也能有意思;打破壁垒,让青年覆盖“无死角”,这是共青团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一直以来坚持的探索实践。
“要我来”变成“我要来”
周六的上海动物园科学馆前广场,变成了年轻人的天下。在这个公益集市,你可以动动手——用废旧轮胎给猫主子们创造一个好玩又温暖的“新家”,将婚礼废弃鲜花制作成全新的插花……不少人摩拳擦掌开启脑洞。
另一边,小课堂开起来了——动物园的垃圾是如何分类处置的?建筑垃圾都去了哪里?大家电及数码产品怎么处置最环保?权威又有趣的垃圾分类小课堂让不少小朋友和家长搬着小板凳听得不亦乐乎。在建工集团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知道动物园里动物们的粪便会运去辰山植物园成为天然化肥,“长知识了。”
在现场,还有垃圾分类互动小游戏,完成任务收集到可爱的印章,可参与公益集市闯关打卡。闲置物品也能找到靠谱的捐赠置换方式——旧书换书跳蚤市场,衣物、大家电、3C数码公益捐赠专区,吸引很多年轻人大包小包来捐赠。
一个上午,在上海动物园工作的吴小姐收集了一大把印章,还捐掉了冬季换季下来的几包旧衣服。她说:“以后有这样好玩的活动我还会参加。”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干
这场由团市委、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绿化市容局、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公益集市,让不少来参加的青年朋友们都觉得耳目一新。“没想到垃圾分类也能这么有意思。”而这,也正是团组织想要听到的声音。
最初策划时,市建设交通团工委就选择了与专业的社会机构合作。公益集市的承办方“益品兑”是一家由专项基金扶持的公益激励共享平台。平台负责人乔桢告诉记者,益品兑上会定时发布各类公益活动,参与者能获取相应回馈。“可以是非物质的,比如去医院享受vip通道之类。也可以是物质的,如迪士尼门票、牙科检查、体检等等。”
据悉,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了5-6家公益组织,还将有20家左右的公益组织会提供各类公益活动。“平台之前多是线上活动,这次与市建设交通团工委合作的公益集市,也将成为我们线下活动的开端,向更多地方推广。”乔桢说,青年人工作比较忙,针对这个特点,平台相应推出了“随手公益”系列活动,后续还会推随地公益、随时公益。
“公益同样需要专业化。不管是垃圾分类还是其他公益活动,必须让每个参与者有获得感,才能把更多人留住。”市建设交通团工委书记樊好表示。
打破壁垒发动更多青年
垃圾分类如何发动更多青年参与?“首先需要有新的载体和形式。”市绿化市容局团委副书记邱菲菲告诉记者,发动垃圾分类视频征集、开发垃圾分类的桌游产品、开展青年桌游大赛,都是团组织做的新尝试。“今年还会有一些文创方面的开发。”
去年,市绿化市容局团委为537个爱心暑托班输送了垃圾分类的课程,今年仍将继续。“今年会把行业青年都发动起来,打破原先行政体制上的壁垒。我们募集了235名来自于各区县的青年志愿者,成立了青年垃圾分类宣讲团,到各个点上去发光发热。”
这次与像“益品兑”这样的公益组织合作,也是一种打破壁垒的创新尝试。“作为团组织,我们想创造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由团组织主导,多方主体参与的公益新模式,以后可以在上海更多地方落地生花,让更多青年参与其中。”樊好说。
对话市建设交通团工委书记樊好:
Q:为什么会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A: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整合行政资源,融合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实践,是这几年团工委做社会公益活动的最大体会。
如何将中心工作转化为团员青年甚至社会民众广泛接受的自觉行动,就需要我们对活动形式、传播路径、裂变原则进行深入地研究。比如垃圾分类的活动要对青年有吸引力,让这个公益活动成为一种新时尚,就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多种心理需求。做志愿服务,参与者更希望被记录被认可,公益账户能够让我们的每一个善举都被记录,这些都是公益平台需要突破的重点。
这几年实践下来,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去行政化的属性为打破更多界限提供了无数可能,可以发挥共享共治的优势汇聚更多资源。这次与益品兑的合作,就是把更多社会资源、市场力量引入到公益宣传以及团的工作中来。
Q:这种打破界限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A:建设交通工作涵盖城乡建设、交通发展、城市管理等众多领域,行业单位数量繁多、隶属关系复杂。这几年团工委打破行政壁垒,打破团的隶属关系,做了很多尝试。
不管是社会宣传活动,BIM大赛、“城市之星”评选,还是全国青年文明号的评选,行政隶属关系和专业领域的不同从来就不是障碍。无论是来自央企、国企、民企还是机关事业单位,无论是来自市政、交通、建筑、还是环境等领域,只要有利于行业科学发展,有利于行业青年成长成才,有利于为党赢得更多青年,都是我们服务和凝聚的对象。
比如我们这次建设交通青年人才协会换届,除了在原来的通道向行业优秀青年发出邀请,同时向所有团区委发出邀请,把可能不在我们视野中的青年社区达人和名企大咖都纳入邀请行列。
以往我们的BIM大赛仅局限于上海企业,今年我们将会扩展到长三角,打破地域界限推动人才要素市场的流动。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不断延伸团的手臂,实现更大范围的活动覆盖和组织覆盖。
数据
服务人数不断扩大
市建设交通团工委始终坚持“立足系统,面向行业”的原则,除了组织覆盖隶属的68家团组织以外,还通过行业团建牵动6家行业大单位(华建集团、隧道股份、建工集团、城投集团、申通地铁、建科院)、16个区建交委、15个区房管局,10家房地集团等单位团组织,覆盖行业青年总数超过20万人。
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按照坚定不移地往“网上去”的要求,创新主题宣传活动。创新性地将城市公益定向性与新媒体宣传相集合,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共组织了八场城市公益定向赛,累计直接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单次微信阅读量达百万,累计覆盖人群近千万。
引入剧院式演讲的方式打造升级版公益宣传平台,打造了“城市生活·青年说”这一品牌项目,1500多人现场参与、直播收看人数达55.1万。同时联合行业3000多处宣传点进行持续传播。开通4列地铁专列,主题公交进行宣传。
开展“纷享·40年”主题宣传活动,全年共发布专栏信息20余篇,并发布改革开放40年合影小游戏、主题宣传H5、大师说(微视频)、行业发展回顾,创意长图等原创内容,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展示了行业发展历程,以改革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引导行业青年走在新时代体现新作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受访者供图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