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精神的青年传承者——高长贵 留美博士弃研从保 青春是爱的使命与担当
【青春语录】“青春”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种生活和心理的状态,是一种对未来无顾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
高长贵,出生于安徽六安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十年寒窗苦读,2002年终于跳出农门考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0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硕博连读,并于2011年7月取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习期间先后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并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多的联合培养学习交流。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同济大学海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青年基金资助”,并于2014年至2016年受人社部“全国博士后国际交流百人计划”资助前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
长达13年的地球科学学习和研究生涯,高长贵刻苦学习、工作认真、成果突出,无论是在国内的地球科学会议还是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都曾有她的身影。但在这一切荣誉和掌声中,2016年10月13日,高长贵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把之前的所有成果归零,在一个全新的行业重新出发。
很多人不竟要问,如此令人艳羡的成就,为何选择放下,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高长贵回忆起2014年2月,因为工作原因,已有3个月身孕的她前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但是彼时面临一个生育保险的问题,“很多朋友都告诉我在美国自费生孩子将是一笔巨额开销,我开始研究美国的商业保险。在把美国著名的保险公司Blue Cross Blue Shield 的产品和各项条款详细了解之后,我为自己购置了一份月交572美元的医疗保险。”高长贵连续缴费4个月,但生育费用保险公司报销获得了约3万美元。“这次短暂的商业保险体验,让我深刻意识到保险的重大意义,并打算回国后为自己和家人添置一份商业保险。”
未曾预料的是,2016年1月从美国回到上海的高长贵,因常年高强度、高压力的科研工作导致身体不适,不得不进行治疗和休养。“而此时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朋友告知我,目前我的状态不适合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因为很可能被保险公司拒保。”高长贵不由为自己此前疏于身体健康管理感到懊悔。
2016年上半年,休养在家的高长贵遇到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我敬爱的一位导师因肺癌及并发症与世长辞。第二件事,那段时间里,我接二连三地在微信一个众筹平台上发现,身边朋友和他们的家人因遭遇不幸而发起筹款。”这两件事让高长贵感触很深。
再细想自己的亲身经历,高长贵真切地意识到“重大疾病问题”刻不容缓。此外,那些在科研领域发生的一起又一起的猝死事件,时刻在提醒着她,虽然他们意外离开了人世,但如果能有一张保单的话,他们身后的的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孩子,至少还可以有一丝依靠。
在经过无数次的深思熟虑后,高长贵觉得:如果自己从事学术科研事业最终是为了改善人们生活方式,那么唤起大众的保险意识可能更快捷、更直接。之后,她又与几位学术圈的朋友沟通,并了解到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而言,他们本身对商业保险是认可的,“但由于保险代理人的专业知识不足,导致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认识不够,甚至误解。”这番谈话更加坚定了高长贵弃研从保的决心。
“我决定要用另外一个身份,开始我新的事业征程。”做这个决定,高长贵很坚定。她说,要为科研人员的人身和家庭财产保驾护航,用最专业的保险知识和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下定决心从事保险事业的那一刻起,高长贵便用自己最擅长的研究手段,分析了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数据和优缺点。最终,她选择了具有综合金融实力,并着力于互联网+模式发展的中国平安。“我是国内最早的一代网民,也是网购的‘吃螃蟹’者,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忠实用户。”所以,高长贵认为平安集团将互联网+理念在保险行业甚至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的融合,将会带给整个金融界革命性的转变。
对于从“高大上”的科研事业,到“接地气”的保险行业,很多朋友在看待高长贵转型一事上,大多表示支持,但是对于她选择从事一线的销售工作很不理解。“这不是大材小用了嘛。”这是高长贵听到的最多质疑声,但她选择相信自己的内心,因为坚信:惟有铭记选择保险行业的初衷,方可走向成功的彼岸。“我誓言一定会以‘专业、诚信、服务’为宗旨,从一名最基层的业务员开始平安之路。”
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高长贵深知一个人的力量的微弱、有限,更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所以,在开启保险之路的同时,她立志要以身作则培养一个以“专业”为根基,以“服务”为灵魂,以传播爱心为己任的保险精英团队。“从事保险工作以来,让我看见人世间的美好与真爱,每一份保单的背后,都是客户对自己浓浓的信任,也是每一位投保人对家人的一份爱与保障。我要将这份爱与责任传承下去,让这座城市的更多人感受到温度与爱。”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