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安魂
2019-05-12 生活

【文/老何】

剧目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用神圣的仪式感传达出对生命的尊重。仿佛冥冥中注定,《安魂曲》也是列文最后的遗作。

《安魂曲》是以色列国宝级编剧汉诺赫·列文的经典作品,原著剧本仅仅是一首长诗,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苦恼》《洛希尔的提琴》和《在峡谷里》。我一直认为契诃夫的作品是世界上最难改编的作品——作品中包含大量隐喻,文本中的暗流涌动很难在舞台上展现,更不必说长诗的内容体量通过话剧展示会有多难。 这部剧是一个艺术处理上的异类,整部戏的故事非常简单:棺材匠的妻子生病了,棺材匠带妻子搭马车去找卫生员看病,卫生员只给了药粉和绷带,棺材匠与其妻子回到家,妻子去世,棺材匠遇见抱着婴儿求助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被浑身浇满开水,棺材匠帮年轻母亲也搭马车找卫生员,又搭马车回来,婴儿还是死了,最后棺材匠自己也死了。 死亡的意义,从棺材匠亲历妻子离世,到目睹他人的生命消逝,再到听闻与自己无关的死亡事件,最后自己离世,层层深入,生命的意义也因为对死亡的感受而逐渐清晰。剧目的背景音乐与女声伴唱节奏也在过程中逐渐放缓。经历妻子逝世时,棺材匠的台词和步伐都是快的,对应棺材匠急匆匆度过的人生的懊恼:“五十年来,我甚至没有怜爱过你一次……”这是一个老人因为死亡、失去亲人的震撼第一次反思过去的生活。到第二个故事里,棺材匠的步伐已经变得更缓慢了,他亲眼目睹婴儿笑着看着天花板,还没有开始感受人生,就被浑身浇上开水而死;帮助母亲埋葬婴孩,给活着的年轻母亲带去抚慰、善意的生命启迪与祝福,这些过程中棺材匠是缓慢的,仿佛在思考死亡的意义。到第三次搭马车,节奏放到最慢,马车夫在这里有一段独白:儿子去世了,他却无法向别人诉说死亡带来的伤痛。这个故事,棺材匠在第一幕带妻子搭车的时候就听到过,但彼时马车夫的叙说被打断了。到第三幕,棺材匠与马车夫一起站在台上,让马车夫说完了想说的话——因为经历了死亡,反思了死亡,老棺材匠开始关注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开始怜惜每一个生命了。

【文/老何】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