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俊:毅然决然转业的青年
2019-05-13 青年

前不久,《奇葩说》中的一个辩题刷屏了:

选择高薪职业还是自己喜欢的职业?

有两个工作机会摆在你面前,一个有高薪但你内心并不喜欢,另一个工作你喜欢但报酬不高。这个选择有点难。一百年前的渔阳里,这样纠结的选择题,也放在了那一代青年们的面前,他们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1920年的一天夜里,刚刚翻译完《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拿着手稿敲开了上海渔阳里2号的大门,想请精通四国语言的李汉俊帮忙校对译稿,年仅30岁的李汉俊当时在党内被认为是“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那段时间,李汉俊总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但当他拿到《共产党宣言》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立马开始校对,他激动地说:“国内第一版《共产党宣言》,来得太是时候了!望道,你放心,我这就着手校对。”

这一年的5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渔阳里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虽然李汉俊同沈雁冰、李达、陈望道等人一同为商务印书馆做翻译工作,一夜可以翻译万把字,每千字就有四、五元收入。但他仍然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与妻子陈静珠结婚时,西装还是问亲戚借的。

其实,李汉俊本可以不选这条路走。他天资聪颖,15岁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本可以“稳稳当当做个工程师”。他在大学里认识了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认定马克思主义才是强国富民之道。就这样,李汉俊成为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播火者”之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一栋石库门建筑里召开,但是到了7月30日,一个不速之客不期而至,代表们迅速撤离。为了掩护同志,李汉俊留了下来,以屋主亲属的身份与赶到的法国巡捕周旋。

“你们在开什么会!”“我们只是在谈论编辑丛书的问题,并没有开会。”“刚刚那两个外国人是谁?”“那两个外国人,他们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跟着北大师生暑期团来上海探讨学术问题,我们在这里聊天讨论。”

面对盘问,李汉俊从容冷静、一边用法语机智应答,一边牢牢站在桌子前,用身体挡住压在玻璃板下的会议纪要。一番折腾后,巡捕一无所获,悻悻而去。

诗和远方,还是将就?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

依旧困扰着许多青年

愿你能从李汉俊的故事中有所得

 【李汉俊简介】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又名李人杰,湖北潜江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1922年至武汉开展革命活动。1924年脱党。曾任湖北教育厅厅长。1927年12月被桂系军阀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烈士。

百年前的“李汉俊”们更关心广大老百姓是否贫穷,更关心思想解放、妇女解放、工人运动的问题,更关心社会如何可以变得更好……也许他们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他们的内心是富有的,或许,这也是他们能果断做出选择的原因。

编辑:梁文静

原标题:最纠结的就业选择题来了!这位“工科男”的决定有点燃!

来源:青春上海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