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丈夫坟对门,门对坟,《松毛岭之恋》红色恋情打动观众
2019-05-20 文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一位客家妹子,送别参加长征的丈夫后,用了30年的时间等他归来,却只等来丈夫的烈士证书。她含泪将30年来做的衣服鞋子,放进了家门口的衣冠冢,从此与丈夫坟对门、门对坟,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这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今明两晚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的红色题材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中的高潮情节,感人的故事、动人的音乐、精彩的演出,此前就曾看哭了无数观众。“松毛岭战役”是红军长征前的一次重要战役,但该剧选曲的角度却另辟蹊径,选取了一个客家妇女一生风雨不动的情感坚守,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着信念和对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以战争的残酷,折射信念的坚定。

红色是《松毛岭之恋》的鲜明底色。众所周知,“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万余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的红色题材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讲述了“松毛岭战役”后,一名客家妹子送别参加长征的丈夫后,默默坚守、忍辱负重、孝敬婆婆、拉扯幼儿和红军遗孤、矢志不渝等待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闽西苏区英雄赞歌,展现了闽西儿女的大爱精神。

19日的媒体见面会上,主创人员透露,《松毛岭之恋》于2016年底启动创作,先后十多批次组织主创和演员前往龙岩长汀故事发生地松毛岭腹地采风,主创人员走访了红军桥、松毛岭保卫战遗址、前线指挥部等历史遗迹,详细了解松毛岭战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反复揣摩先烈们的初心和老区人民的默默坚守,寻找故事的情感表达点。2017年11月在福建省长汀成功首演。

该剧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精心指导,作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剧目,历经六改六演,全国知名专家多次赴榕指导提升;作为福建省艺术精品创作“火花茶会”机制重点策划和指导的剧目,先后七次在北京和福建召开“火花茶会”专题研讨。历经两年多艰苦创排和反复打磨,力求让剧情更跌宕起伏、人物更加血肉丰满、唱词更能打动人心、音乐形象更加立体、地域风格更加鲜明,歌剧唱段更具有流传及传唱性。

该剧继今年3月份在北京成功参演“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后,这次将代表福建省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奖。本次参演十二艺节前,《松毛岭之恋》主创们再次在福州集中上演,作为省市直机关单位的艺术党课。同时,邀请专家再次对该剧进行“把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边演边调整中进行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新一轮提升,尽最大力量把该剧打磨成真正的歌剧精品,力争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中国艺术节的专家及观众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