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诡云谲的民国本是传奇故事的温床,但为何那么多导演讲不好?
2019-05-21 文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我们需要储存一些记忆,不是因为时间太久,是因为我们太健忘了。”这句直指人心的台词,来自5月24日即将上映的历史悬疑电影《刺杀宋子文》,这部电影记者有缘先睹为快。

之所以对这句台词印象深刻,是因为《刺杀宋子文》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它讲述的故事不算尽人皆知,却也有不少人了解——民国时期,担任财政部长之职的宋子文,遇到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刺杀,几股势力交缠在一起,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但它特别,并非特别在故事,而是特别在讲故事的方式。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是乱世,而乱世历来是传奇故事的宝库。就像《刺杀宋子文》这个故事,从本身来说,繁复曲折,从大背景来看,更是波诡云谲。但是,讲述民国故事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太多了,能讲好、讲出新意的,却没几个。

为什么?民国离得太近,对普通观众来说,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而不像之前的众多封建王朝,距离感十足。太近了,就难有代入感,难以将其与本身的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民国历史,几乎是个苦难史。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来看,普通人内心里都更自然地亲近“盛世”而排斥“乱世”,那个时代的故事再传奇,也难免感觉沉重——回头去翻翻自己的伤疤,总归是痛苦的。你能去编排康熙微服私访、乾隆风流下江南,但你能怎么编排民国这个苦难的时代呢?

所以描写这个年代的电影作品,成功的在少数。《刺杀宋子文》目前看来品质相当不错,这跟它的导演韩晶是女性,多少有点关系——并非刻意强调导演的性别,而是说,女性导演在处理这类历史题材时,角度往往会更人性化、更生活化,跟当代的观众,更能产生一种情感的共振。前面那句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台词,便是明证。

韩晶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面,让人明白了,读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记录下来,都是为了后人能悟到一些经验或教训。毕竟,我们太容易遗忘了。

《刺杀宋子文》让我们明白了太多道理,最表层的现实主义意义就是,让人了解命运无常。每个人都想着人定胜天,自然能激发斗志,推动自己和社会往前走,然而,没有正常的失败教育、挫折教育,遇挫时的心理焦虑、失败时的绝望无助,这些情绪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释放,它的负面性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刺杀宋子文》就说,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在过程中努力,对结果坦然,才是我们需要的世界观,也才是这些历史馈赠给当下的我们的礼物。

有了这些细腻的情感,观众能有所思,有所想,但《刺杀宋子文》又并非鸡汤文,它是电影,仍要遵循电影的规律,所以韩晶导演在把这些情感线埋好并不断用金句点题时,也没有忘记讲好这个故事。

刺杀宋子文,是真实的历史——就像陈可辛导演拍摄《十月围城》,讲述的是一群在香港的义士,拼死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结果不是迷,能做的是铺陈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电影《刺杀宋子文》打出的标签:四股势力,三组杀手,两个目标,一名死者,上演惊天大戏!

在讲述的过程中,导演使用了“类章回体”的叙事方式,多重渲染、层层推进,刺客王亚樵、斧头帮等等普通人知道的民国时期符号,都在其中成了关键棋子,让剧情跌宕起伏,观众看得心潮澎湃。

《刺杀宋子文》2018年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门票被观众一抢而空,好评如潮;随后,它荣获了上海四十年20部优秀文史电影作品。历史、悬疑、文化、情感共振,这些要素,让它成为一部特别却又好看的民国题材电影。它也得到了影院人士的认可,从预排片来看,这部电影表现不错,有望成为黑马。

更令人期待的是,韩晶导演透露,《刺杀宋子文》只是计划中“刺杀”系列电影的开篇,后面还将陆续推出多部作品。民国传奇故事题材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那么多拥有丰富一生的历史人物,振一振衣衫,尘埃落尽“史”见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