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50项全国重大科学进展上海参与11项 研发投入占GDP比例4%
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准备进入水中。新华社资料图
市政府新闻办昨天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以来的主要进展。多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青年报记者 郭颖
突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五年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过搭框架、打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上海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全面建设。2017年,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2018年,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2014—2018年50项全国重大科学进展中,上海参与了11项。
●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方面,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产业创新影响力越来越大。
●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高。
着力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策源能力:系统布局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先后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形成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和平台。主动参与微纳电子、量子信息、海洋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
全力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设施全面建设,硬X射线装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等均领先全国。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微软、亚马逊、SAP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沪设立研究院,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国内龙头企业在沪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成功举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供给:国家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领域。2016年国务院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10项改革举措,目前已基本落地。在海外人才永久居住便利服务制度、天使投资税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在国务院批复的两批36条可复制推广举措中,有9条为上海经验,占总数的1/4。
推进科技体制地方配套改革。发布超过70个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项改革举措。今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科改“25条”)。此外,率先探索优化科创中心建设管理体制,成立“四合一”的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
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多层次功能承载区: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发布《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首轮涉及“五个一批”73个项目已全面开工,32个项目已完工。同时,谋划推动张江实验室总部研发大楼、绿谷全球糖类科学研发中心等约80个新一轮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正朝着“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迈进。
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发布三年行动方案和重点攻关计划。发挥“长三角大仪网”功能,整合区域4.5万多台、总价值超过519亿元大型科学仪器。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通用通兑。截至2018年底,上海向江苏、浙江、安徽输出技术超过3300项,成交金额173亿元。
构建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网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先后启动建设微工院、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6家功能型平台。做大做强复旦、交大、同济等大学科技园。支持社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涌现出宇墨、云孵、迈科技等高水平专业服务机构。
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财税政策。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产品,2018年新增科技金融服务企业648家,新增金额41.26亿元,累计为3530家科技中小企业发放银行信贷178.9亿元。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共落实减免税额334亿元,同比增长26.4%,覆盖企业16734家次。
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力度。设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研究推动在沪设立WIPO仲裁与调解分支机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开始运行。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于2017年实现试运行,2018年全年挂牌项目3200余宗,成交金额超过2.18亿元。
展望
下一步,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着力踢好成果转化的“临门一脚”,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上海方案”。全力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早日获批。完善“科创板”为引领的科技金融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优化完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体制机制保障。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