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酒 更有故事
2019-05-19 生活

文/周琳琳、施宇妹

“东边的巨鹿路有太阳,阳光照进市井。西边的巨鹿路看月亮,月亮衬着文化。”读懂巨鹿路,需要带着它的过去,看着它的现在,想象充满可能的未来。恰如曾经的巨鹿路758号,原本是上海沪光仪器厂,而今,JULU758依托原有的老厂房结构,融入现代生活的需求,改造成为充满人情味的人文生活社区,以赋予人们更为自如舒适的生活方式。

在更新中做好保留

上海的城市规划让许多特色建筑如石库门和弄堂里巷得以保留。这些建筑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担负着历史文脉与维护城市肌理的使命。

其中就包括对巨鹿路的改造。这条路上有许多充满故事的老房子,或是带有法式风情的花园洋房,或是富有海派风格的里弄。在梧桐叶的绿荫下,各式精品咖啡馆、设计师店铺与买手店坐落其中,是上海最具文艺气息的马路之一。“原住民”们不紧不慢地用自己的步调生活着,被吸引而来的老外也对此偏爱有加。“由于地处市中心,所以附近住户的居住空间不会很大,也不便带亲友去家里。因此,我们希望把这里设计为本土气息浓郁、轻松明快的‘城市客厅’。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区分于周围的繁华商圈。”项目负责人张顾瀚如此解读。

而坐落在这112年历史巨鹿路上的“JULU758”,则是城市有机更新的最新案例。原址为建于1961年的上海沪光仪器厂,是新中国建立后的首批工厂,饱受岁月沧桑的水泥墙与千疮百孔的立面,散发着旧时代的气息。除了“原住民”外,这里也保留着老厂工人的青春痕迹:他们需要在此感受和回忆那份消逝的情感。

对于张顾瀚和他找来的设计团队来说,如何透过设计,重组与再建,尊重历史风貌,在更新中融合当地生活,保留在地居民的熟悉感,并复苏社区机能,是改造的关键。

一期改造面向的是巨鹿路沿街的“花马天堂”。改造前,设计团队走访了沿街建筑,通过分析发现米黄色、砖红色、灰色、咖啡色为巨鹿路沿街立面的主要色调。为延续街道的整体空间感,米黄色和咖啡色被选为建筑的主要颜色,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原有建筑拥有规则的大窗户和深色的钢金属框架,整体空间呈现出工业化氛围。而优雅的黑色铁艺窗,是法式洋房最鲜明的特征符号之一。于是,团队用独特的设计手法将这些铁艺窗重新进行诠释,在建筑的首层创造出了简约大气、引人入胜的沿街立面,以沿用建筑原有的工业化风格。此外,团队重新整合了立面门窗划分,积极展示内部环境,构成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并且尽量不增加新的门窗,以实现“让建筑在街道消失”。这样,门窗内部餐厅的活跃气氛蔓延感染到了整条街区。

水泥建筑里的空气、阳光和水

二期的改造在延续一期改造工业化理念的基础上,以工业极简风的独栋水泥建筑搭红砖塔。为了保留建筑的岁月痕迹,摒弃了华丽亮眼的造型与建材,同时让主建筑隐匿在主街道之内,打造令人耳目一新但又可感受旧文化样貌的复合创意园。

红砖、灰色水泥墙、黑色边框是二期工程保留的三个工业风外观元素。二期工程中的亮点之一是红砖水塔。由于需要继续承担供水任务以及较难拆改的Z字形楼梯,水塔的基本外形被保留下来,但是张顾瀚和设计团队使用了红砖的外表面,赋予水塔工业风,又将简单的砖块制造出凹凸渐变的感觉,以避免整个建筑外形呆板。

同样,为了避免工业风的水泥墙过分整齐,像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张顾瀚在墙面上加入了一个独特的挑窗来增加立体感和不规则感。然而,这个活泼的挑窗设计却也是张顾瀚的遗憾所在。他本想让挑窗再向外延伸一米,增加更多立体感,以带来更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建筑设计,还是略有保守。” 最终,张顾瀚放弃了这个有些冒险的尝试。现在谈起此事,他的口气中仍不免流露惋惜。

红砖水塔

相较于最大限度贴合原有工业风气质的外观设计,团队在二期项目的内部改造方面花费了更多精力。在二期的改造项目中有13个大小不一的建筑单体,其中最小的25平方米,最大的2000平方米。而且,它们的建筑风格、空间形态和结构形式都很不同。如何把这些建筑联合在一起,变成具有统一风格、完整属性的使用空间,这是当时摆在张顾瀚和设计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

不同于以往的办公用途,新的建筑主打“通透”的特点,并将空气、阳光、水等最根本的体验因素纳入考量,创建一个给人舒适感的人文社区。“在第一次会议时,我就提出三个人性化要求:空气、阳光和水。人们需要流通又新鲜的空气、合理的湿度环境、大幅洒下的阳光。”于是,张顾瀚带领设计团队优化并重塑了空间。对于非承重墙的部分,他们通过拆除多余隔墙,“化零为整”,甚至改造四层空间为两层空间,将空间重新塑造成较为开放的大型商业空间;而对于承重墙的部分,他们采取严谨的开洞加固办法,做到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赋予新空间更多流动性。此外,他们还拆除了部分占据过道的建筑,增加天窗和落地窗,使得空间更加开阔。

“拆除”以外,张顾瀚也为空间做加法。他们新建起许多连廊,把原本一栋栋独立的楼连接起来,使得每个楼层能够互通。此外,他们也打通屋顶,增加空间利用率。这些过渡空间,将多种办公功能联系起来,形成共享、开放、交互的空间体验。

故地新游的归属感

改造后的园区,内部以开放的铝架、日光白灯、裸露无修饰的水泥墙地为主体,保留原本工厂气息的同时融合现代极简风格,逐渐吸引了一众美学空间、文创书店、生活概念集成店及强设计感餐厅的入驻。它们以产品为载体,贩售新的美学风格与生活方式。

Freitag by Harbook+帆布包店

走进其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家店便是Freitag by Harbook+。店内不加粉饰的粗粝水泥墙面,简洁利落的线条感与整面墙的帆布包正配。以回收再利用的卡车篷布为原材料,让每一款包包都是当下热度的“脏脏包”。

坐落于Freitag后转角处的Salée,是内藏三重身份的法式餐厅。异域风情的花砖墙搭配尼斯蓝的马赛克地板,头顶上的遮光帷幔,营造出一座惬意的南法庭院。庭院的右侧,还有一间咖啡外卖小窗口,脏粉色的墙面在暖黄色灯光下,演绎出别样的温润风情。

Valpasso酒吧

Valpasso藏身于Salée楼上,一抬眼便能望见华丽的天鹅绒幕布与拱形门。店内的设计感十足,一整面的铁丝网在红色光线下也变得柔软起来,灰色的丝绒沙发搭配暖黄色的光圈,层次感立现。意式优雅,便于此处闪着暧昧红光的空间内展开。其设计师是一位从事舞台设计的德国人,所以他对灯光的调教尤为独到。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店内的氛围让人流连。

“尽管我们引入了许多新潮的店铺,但我希望人们进入其中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年代感。”2018年年底的一个小故事,给张顾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他恰巧遇见了两位在园区里张望和拍照的老人。原来,二老是仪器厂的工人,想来故地重游。JULU758的改变使得两位老人感到欣喜,“没想到本来办公的地方可以变得这么敞亮”。他们一边参观,一边为张顾瀚介绍各个地方本身的用处,还饶有兴致地把工厂改建后的照片发给自己的老同事,让大家一起感受工厂的改变。让“故人”萌生归属感,可以说是张顾瀚最乐意见到的事情,也是其设计理念和目标的体现。张顾瀚陪着他们一起逛他们的老工厂,也就是自己的新人文社区——时空仿佛就这样在这里交汇了。


文/周琳琳、施宇妹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