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把全国第一套人民币带进大上海”
2019-05-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上海解放七十周年。为深切缅怀在上海解放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先烈,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今天,宝山在上海解放纪念馆举行庆祝上海解放七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见证过这一历史时刻的几位新四军老战士。

在祭奠仪式上,人们向革命英烈敬献花篮,并肃立默哀,深切怀念为上海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英雄们。70年前的上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宝山是解放上海战役的主战场,并打响了上海解放战役的第一枪。人民解放军在这里鏖战月浦,激战刘行、杨行,钳击吴淞,经历了解放上海战役中最为艰苦、最为激烈的战斗,有4000余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整个战役牺牲烈士的一半,最终换来了解放上海的伟大胜利。

宝山区文旅局/图

活动中,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单位向上海解放纪念馆赠送粟裕将军塑像,并由粟裕将军的儿子,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亲自揭幕。

据了解,粟裕将军塑像高共2.8米,其中塑像正身高2.3米,基座0.5米,宽1米,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专家张飙设计,用青铜铸造而成。粟裕将军塑像为立式,一身戎装,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着装为景,两眼目视前方,充分展示人物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军事觉察力、决策力。右手手握望远镜,表现粟裕将军军事家、战略家的光辉形象;左手握鞭,表现粟裕将军戎马一生,驰骋疆场。

今天,为向世人真实再现70年前,解放上海、接管上海、建设上海的光荣岁月,“战上海——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展”也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以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为主线,分为“渡长江进军江南”“战上海军政全胜”“新上海屹立东方”等3个部分。展览精选了150余幅图片资料,55套共70余件革命文物和历史档案,其中包括上海战役的部署图、作战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编的《入城守则和纪律》《命令》、将手榴弹绑在身上与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18岁连长通信员邱祖清的人民功臣奖章和一等功奖状等珍贵文物和图片。

鲍奇将军

今天,数位曾经历上海解放的新四军老战士也来到现场。96岁的鲍奇将军是原海军上海基地副参谋长,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23军编成内,参加了上海战役。多次立功受奖,两次获得抗战胜利纪念章。

回忆往昔,鲍老对解放上海时的约法三章印象很深,“陈老总谈到打上海好比‘瓷器店里打老鼠’,强调‘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见面礼’,进上海一定要严格遵守城市纪律等等。当时我们不能住老百姓家里,不能吃群众的,只能露宿街头。为了解放上海,很多战士牺牲了,我们千万不能忘了他们。”

鲍老回忆说,自己参军的时候才十几岁,他家就在上海,重回故乡,与父母亲人已经10年多没见面了。

 专访亲历上海解放的老战士 

带着全国第一套“人民币”进大上海

“今年是上海解放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想起全国解放前夕,我随军南下,带着全国第一套人民币进上海,参加接管上海印钞厂的工作,心情激动,感慨万千。”92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冯国樑曾长期在新四军印刷系统工作,上海战役后他参加接管国民党中央印钞厂,把“人民币”带进大上海,曾两次获得抗战胜利纪念章。

冯老回忆说,1948年初,中央筹备发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这项重大的印制任务就落在他所在的印钞厂。局长杨秉超确定由杨琦和瞿英两位制版师负责。杨琦妆扮工人,瞿英妆扮农民,请画师画出图样,再雕刻成版,经严格审查后,正式印制“人民币”。而他也有幸成了新中国“人民币”的第一代印钞人。

新四军老战士冯国樑1949年南下途中军装照。受访者/图

1949年2月,山东北海行局和各印钞厂组成接管人员从山东南下。一部分由杨秉超局长率领,以发行局干部为主,配备警卫武装,由几十辆大卡车组成运输队伍,满载新印的人民币和印钞纸张以及人民币原分版,以配合解放军解放新城市后,由军管会迅速投入人民币的印刷。另一部分是由发行局和各印钞厂抽调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共140余人组成的接管队伍。

冯老所在的印钞中队乘坐火车前进到安徽蚌埠北边的固镇时,铁路桥被国民党反动派飞机炸断,无法前进。领导决定每个人重新背上背包和武装,步行几十里,到达怀远县城休整。后勤部门给大家发了新军装和人民解放军的佩章,他的佩章号是“5216”,从而改变了过去穿着不一的杂乱军容。

“当时我们将山东带来的人民币,装在10辆大卡车中向南进军。”冯老回忆说,1949年5月25日,载有人民币的10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向上海方向进军。5月26日,接管组领导中央印刷厂与地下党领导会师,商定接管和迅速恢复生产的具体步骤和组织分工。27日,杨秉超、张瀛以军管会代表身份,会见了原中央银行发行局长高风和中央印刷厂有关负责人,阐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策和接管办法,希望他们真诚配合。

5月28日上午,接管组派出军代表冯锦章、张腊良持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署的委派通令和接管命令进入上海印钞厂,全厂锣鼓喧天,职工载歌载舞,热烈欢迎接管,共庆企业获得新生。5月29日,冯老别上号码为“6794”的军管会臂章和号码为“4724”的财政经管会臂章,随冯锦章军代表进驻曹家渡三官堂桥边国民党中央印刷厂,即上海印钞厂。 

在解放区印人民币的旧照。受访者/图

他和另一位同志朱承德被分配到平印车间当军事联络员。该车间有职工一、二百人,设备都是美国提供的三色自动印刷机,一次能印三种颜色。“我们进驻车间后,团结教育职工提高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认识,发动职工积极投入恢复生产。没过几天,就开工全面印制人民币。不到两星期,第一批人民币成品就进入国家金库。”冯老回忆说。

“当时10万金圆券兑换一元人民币,我们带去的3亿多人民币全部兑换完。”冯老表示,上海解放前夕,通货恶性膨胀,金圆券每小时都在贬值,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老百姓怨声载道。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立即发布财字第一号令,确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尔后二号令又明确规定,1949年6月5日前完全废止金圆券。

〣 随军南下参加接管大上海的难忘岁月

“上海解放我来上海参加接管那年刚18岁,一晃上海解放70年了。”今天,新四军老战士、原上海市土地局政策法规室主任刘天同回忆70年前自己从济南市军管会被抽调随军南下渡江,参加接管大上海的情景时,思绪万千,难以平静。

“记得当时我们南进干部纵队,渡江后在镇江东南郊住了几天,又行军全部集中驻扎到丹阳城内外,开始了接管上海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听取传达陈毅司令员的动员报告,内容主要是强调入城纪律和城市政策,会上还点名批评两起破坏纪律的例子,其中一起是有两名穿黄军装的同志没有戏票要到戏院去看戏。”尽管过去70年了,但刘老仍能清晰地回忆说,当时地下党提供的《上海概况》房屋地产处的地址是广东路86号,电话总机18018。“这个地址和号码要我们熟记,不要外出晕头转向找不回来。”

新四军老战士刘天同(左一)。受访者/图

刘老介绍说,在丹阳时他就分配在军管会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房地产接管处。当时他们作为入城干部每人都在左臂上佩戴布质红底黑字的“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袖章,左胸前是布质白底红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为了安全,入城接管的干部队伍又分成两个梯队,女同志和年龄较小的同志分在二梯队,他被分在二梯队。“此时已是五月中旬,我军已经完成对上海的包围,解放上海的战役已经打响,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也已就绪,我们又坐火车到无锡,步行到东北郊一个叫洛社附近的村庄住下,一面学习,一面待命入城接管。”

刘老回忆说,有一天忽接到入城紧急通知。这天是五月二十七日,一梯队的同志紧急整理背包乘车入城,他们入城第一天都集中住在南京路,第二天才到各单位接管。他所在的二梯队又等了两天,于五月二十九日乘上大卡车,经嘉定、南翔入城,直接到房屋地产处的所在地广东路86号大楼。“在我们二梯队来到之前,一梯队的同志对人员档案资料都已接收好,公有房屋都有档案资料,几个被接收机构中有一百多名职员大部分都留了下来,宣布全部留用,不明政策出走的人员后来也都陆续回来,业务档案原封不动,人事档案交我军管人员管理。来到上海后,我们就睡在四楼地板上,后来搬到淮海中路1414号洋房里,仍是睡在地板上,直至集体宿舍搬到静安别墅,才睡上双人木床,但臭虫不少,我一直到1959年初结婚,才搬离集体宿舍。机关里留用人员拿薪金,我们是供给制,每月仍是一斤猪肉二两旱烟钱,女同志多一份卫生费,夏天到了,我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军装,后来每人做了一套蓝制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