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露宿街头照”谁拍的?丹阳集训是什么?来这里感受一座城的荣光
2019-05-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解放上海时解放军入城要遵守哪些规定?入城后那张感人的露宿街头的照片又是谁拍的?5月27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市档案局等共同主办的“城市荣光——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展览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一馆开幕。线上展览“闪亮的名字——庆祝新中国成立暨上海解放70周年群英展”也同时启动并持续至12月31日。

以时间线为轴分四大部分

本次展览面积约2300平方米,现场使用的上千幅精彩图片是从全市征集的上万幅历史影像、精彩摄影中精选出来的。

据市委宣传部策展人徐国梁介绍,主题展以时间线为轴,分为“解放大上海”“建设新上海”“敢为天下先”“逐梦新时代”四个部分,集中呈现上海解放70年来的光辉历程。

第一部分“战上海”全景呈现波澜壮阔的上海战役;第二部分“上海牌”承载了几代人的上海回忆;第三部分“浦东故事”深度讲述浦东崛起;第四部分“跨越”和“营商环境”长廊以彰显“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品格,展现上海高光时刻;尾厅“闪亮的名字”展现上海70年奋斗史中城市英雄的风采。 

图文、视频、实物、制景多元展示 

5月26日,记者提前探营,一走进大厅,就能看到一个“荣泰烟号”的杂货店布景,让人十分好奇。

原来,这个神秘的杂货店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人刘长胜于1941年所开,作为地下党的情报中转站,就位于当时的常德路国民党警察厅旁。别小看这个杂货店,店里的每件物品及其不同的摆设合起来就是暗语,地下党员走到店门口,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刘长胜所要传达的信息。在解放战争时期,杂货店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像这样的布景还有很多。记者看到,上海解放后工人阶级的生活情景、诞生于上海的各种知名品牌等,都以模拟实景、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市民展示,生动有趣。

在图文、制景等基础上,展览还充分运用多种新媒体、多媒体手段。徐国梁告诉记者,现场6项巨屏多媒体演绎、9个小型视频,均是围绕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专题定做。每个部分都精心策划设置了亮点展项。如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就是以视频呈现的方式,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上海是如何创新,完成这一“奇迹之手”再造的。

H5、AI等新媒体手段吸引“90后”“00后”

据悉,为进一步延伸、扩大和深化“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展览的社会影响,明天起还将同步推出“闪亮的名字——庆祝新中国成立暨上海解放70周年群英展”,以H5网络展的方式,集中展示上海解放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带领人们走近这些“闪亮的坐标”,用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去追寻英雄的足迹,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传奇的强大力量。

H5展览以浩瀚星空为主视觉,寓意70年历史长河,一颗星球对应一个英雄人物,呼应主题“闪亮的名字”。充分运用三维视频、图文、动画,以及AI(人工智能)技术,以“漫游星空”和“一镜到底”两种线路模式进行展示,并通过AI问答的形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样的方式也是为了充分吸引“90后”“00后”等年轻受众,通过讲故事来展示人物,通过讲细节来展示精神。

 — 展览亮点 — 

丹阳集训宣布入城守则

“无故不得打枪、不住民房店铺、车马不得在街上乱跑、不准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买卖要公平……”这是解放军被要求接管上海时的“入城十项守则”。据策展人徐国梁介绍,展览展示了多个鲜为人知的上海解放、建设、发展故事。“丹阳集训”就是其中一个。

上海解放前,中共中央将位于镇江与常州之间的江苏丹阳做为接管准备工作的集训基地。1949年5月初,解放军总前委和华东局主要领导来到丹阳,对在这里集训的第三野战军干部强调了接管上海的政策、纪律。也是在丹阳,上海解放后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系统的领导干部得以确定。

“入城十项守则”“入城三大公约”的内容、当年陈毅在此发表讲话地点的实景照片、接管上海的机构与干部配备名单等都在这次展览中向上海市民首次展示。

“解放军露宿街头照片”是谁拍的?

为了解放上海,7613位解放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一张“解放军露宿街头照片”已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那这张照片是怎么来的?展览也将背后的故事向市民首次披露——

1949年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师郝玉生随摄影队南下,而后与两个助手一起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27军作为随军记者。他们于5月24日夜随部队进入上海市区,因带着摄像器材而受到特别照顾,入住在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25日凌晨,当他们目睹露宿街头的一排排解放军官兵时,深有感触。于是,拍摄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录像。这张照片就是来自于郝玉生拍摄的录像。

建造万吨水压机勇闯了“五关”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人民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20年间,将上海初步建成了一个先进工业基地和先进科技基地。上海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万吨水压机就是其中之一。

林宗棠是我国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的副总设计师。这个团队一缺材料,二无经验,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林宗棠带着设计人员,在起重运输难题上用了木头,被称之为“木”关。类似的还有“金”关——金属切削关、“水”关——水压试验关、“火”关——热处理关与“电”关——特大件电闸焊接关。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1961年12月制造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攻坚中“勇闯五关”的故事也成为美谈。展览也将这段背后的历史向市民呈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