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今晚闭幕,第十六届“文华大奖”10大获奖剧目揭晓
2019-06-02 文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十二艺节),6月2日晚正式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十二艺节共有51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参加演出,其中38台剧目角逐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在闭幕式上,最终10台剧目胜出荣获该奖项,其中包括3部舞剧、2部话剧、4部戏曲、1部民族歌剧。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剧照。武奕彰/摄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该剧向革命先烈致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舞剧《天路》演出剧照。马建平/摄

国家大剧院

北京歌剧舞剧院

舞剧《天路》

青藏铁路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工程,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造非凡奇迹的奋斗路,被誉为“天路”。这是我国铁路史上最为恢弘的史诗级工程,彰显了时代精神。

本剧以青藏铁路建设为题材,以三代人不忘初心、坚守筑路为线索,讲述了上世纪70 年代末铁道兵战士与藏区人民共筑“天路”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希望与信仰、家园与梦想、爱与力量的主题,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现实题材舞剧作品。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演出剧照。

内蒙古艺术学院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内蒙古达茂旗草原。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奋不顾身与暴风雪整整搏斗一天一夜,终于保住了集体的羊群,姐妹俩自己却因冻伤不幸截肢。

姐妹俩的事迹是妇孺皆知的草原文化经典。舞剧以这一故事为蓝本,通过“两节课”,以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的表现手法,穿越时空,再现了小姐妹的英雄壮举,真实质朴地演绎了当代小学生与60年代小姐妹心灵碰撞与交融,激发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故事,彰显了草原民族的英雄主义情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激发新时代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话剧《谷文昌》演出剧照。蒋文毅/摄

中国国家话剧院

话剧《谷文昌》

该剧以谷文昌同志担任福建省东山县县委书记期间,对党忠诚,心系百姓,严以律己,廉洁奉公,让"荒岛"变为"宝岛",为实现美丽东山的“梦想”为主线,歌颂了谷文昌同志"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信仰、公仆情怀和担当精神。着力刻画了一位既具有坚定党性又充满温暖人性的共产党人崇高的人格魅力。从民众尊称他为"谷公"的一片深情和崇高的礼赞中,彰显出谷文昌同志恪尽职守、开拓进取,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话剧《柳青》演出剧照。祖忠人/摄

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话剧《柳青》

该剧讲述了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反映农业合作化时期,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十四年的故事。在这十四年里,他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融进了皇甫村这片土地,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创业史》中的人物原型王三老汉、王家斌等,还是拜他为师的文学青年黄文海、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同事韩健、说陕西快书的流浪艺人“快板王”等,都在他的影响下得到了精神的磨砺或升华。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演出剧照。蔡晴/摄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本剧改编自李季所著的红色革命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从诗歌到舞台艺术,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借助秦腔与现代合唱队的结合,开拓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方式,实现“革命题材诗性的表达”。

该剧以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农民革命运动为背景,通过王贵与李香香两位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年宁夏盐池周边地区人民走上革命的坎坷历程,再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欢与革命发展中的火热生活。故事深刻揭露了旧农村阶级压迫的悲惨状况,生动反映了陕北“三边”地区农民闹革命的壮烈景象,表现了革命与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密切联系,刻画了王贵与李香香这一对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形象。

豫剧《重渡沟》演出剧照。沈刚/摄

河南豫剧院三团

豫剧《重渡沟》

本剧以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展现驻村扶贫干部马海明开发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的艰难历程,刻画了一个当代基层共产党人的鲜活形象。开发过程中,马海明在利益面前没有背弃良知,而是站在精神至高点,保护了重渡沟的主权和重渡沟村民的利益。心系黎民苍生的百姓情怀、敢于担当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市场意识,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坚守,构成了马海明这个人物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典型性格。马海明作为一个新时代追梦人的形象,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题的融合,是该剧思想和艺术上的特色与亮点。

苏剧《国鼎魂》演出剧照。陈禹州/摄

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

苏剧《国鼎魂》

该剧是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改编自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真实故事。潘祖荫是清朝鼎鼎有名的收藏大家,府中收藏无数,其中尤以大盂鼎、大克鼎为国之重器,他对大盂鼎、大克鼎立下“谨守护持,决不示人”的家规。此后60年间,潘府历经战乱,屡遭逼迫,以潘达于为代表的潘氏一族谨守家规,严护古董。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代表潘氏一族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给国家。该剧呈现的时间跨度长达80多年,力求全面呈现潘达于保鼎、护鼎、捐鼎的心路历程。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剧照。孙一刚/摄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河北梆子《李保国》

该剧以李保国同志为原型,讲述了他扎根太行山35年,让140万亩荒山披绿,10万多农民脱贫,创造28项科研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的故事。他用信念、知识、热血和生命,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该剧通过李保国生命进程中的人生轨迹和精神片段,深入开掘李保国的情怀和精神高度,揭示出主人公“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灵魂高度和人生价值坐标。人物有血有肉,剧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颂了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新愚公”精神。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演出剧照。武奕彰/摄

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根据热播的同名电视剧改编。取材于现实生活,聚焦精准扶贫时代题材,讲述了一位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当第一书记扶贫济困的感人故事。

马向阳是大槐树村长大的孩子,对故乡充满感情,一腔热血来到家乡,一心要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然而,落后的小农意识、封建的宗族势力、村干部工作失误、欠下村民的债务引起的风波……没想到困难重重,弄得他一度想打退堂鼓。马向阳在老祖奶的启发下,用一颗赤诚的心巧妙地化解了重重矛盾,带着大槐树村的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