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莆田木兰溪……大学生在家乡寻到了什么“宝藏”?
2019-06-04 青年

青年志愿者拍摄的调研Vlog。视频来源:受访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所谓家乡,在水一方。上海苏州河、广东韩江、湖北清江、莆田木兰溪……大学生在家乡寻到了什么“宝藏”?目前正在同济大学校园里展出的“涟漪·家园——百名青年家园水故事展”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同济大学生在看展览。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摄

百名青年用千张图片呈现水文化

水是历史之源、生活之忆、人文之萃。水无处不在,但也因为它的常见往往被人所忽略。大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那条江、那片海吗?

今年寒假,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共同发起了“思源计划”,招募了近百名青年志愿者化身家园文化传播使者,以“水”为寻访线索,使用田野调查的工具与方法,走近中国的江河湖海,记录水遗产、溯源水历史、传播水故事,并将调研成果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展览等形式进行呈现。

寒假过后的三月,公益团队陆续收到了图片1000余张,收集家园水名片180余份。两个多月以来,团队对材料进行了二次筛选整理与设计创作,分为四大主题的展览目前正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二楼钟庭展出。

浔江上的渔船。受访者/图

展览中能看到江河湖海,能看到与水食文化有关的龙舟宴、客家酿豆腐,也能看到梧州藤县的“骑楼堤”。

“骑楼堤”跨越在同济大学大一学生陈晓娜家乡的浔江上。参与“思源计划”后,她才开始留心起家门口这条过于平凡的江流。

今年寒假,陈晓娜与两名家乡小伙伴沿江而寻,走访渔民,听他们与浔江的感情。走了藤县防洪堤,他们第一次留意起3公里防洪堤上的许多小亭是为纪念藤县的历史和文化名人,也第一次注意到被称为“骑楼堤”的防洪堤有着当地特色。

他们还了解到,当年藤县常有洪涝灾害,出现不少“水浸街”现象,是因为防洪堤的建立,让“水浸街”成为了往事。

随着调研深入,陈晓娜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诧异值,没想到家乡一条普通的浔江能被挖掘出不少“宝藏”,自己真的是家乡水文化的“小白”。当写完总结报告、提交了系列摄影作品时,她滋生出自豪感,更萌发了一种青年该为自己家乡作贡献的想法。

大学生探访家乡“骑楼堤”。受访者/图

Vlog、H5,多种形式呈现水故事

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负责人彭婧介绍,此次招募的志愿者多数来自同济大学,足迹遍布全国80余个县市,走过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有26个,世界文化遗产及古遗址20处。

身为大学辅导员的彭婧带过不少离家求学的学生,她发现他们对家乡不甚了解。首次推出的思源计划,正是以水为切入口,涉及家乡水的历史、地理、遗产、传说、风俗等各方面都能成为调研方向。

团队还在活动开展前提供培训,中期推进成果,为青年学生“赋能”。

“95后”们不仅走访写调研报告,他们还创作了60件各具特色的作品。除了摄影、书画、诗作、手绘地图外,适合网络传播的Vlog、H5也佳作频出。

大学生所创作的清江H5截图

任纪媛、向森和王钟慧组成的清江小分队就一起走访了湖北利川的清江,从齐岳山至滕龙河,一路还留意了土家文化建筑群。回来后不但彩绘了标志性地点,还附上了简介,形成的地图背景均是按照实际所绘,配上H5,互动性很高,“刷完H5,可以明确了解清江的大体走向,更体悟到它对土家族人民的滋养之恩,看着它的一水一沙都带着家乡眷恋。”任纪媛说道。

彭婧表示,大学生志愿者走访家乡的每一处水源,最终都能形成祖国山河湖海交融汇聚的文化地图,“同时也展示了青年参与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的多元可能和层层扩散的影响力。”

“思源计划”触动了很多“95后”的内心。比如调研就成为了陈晓娜深入了解家乡的契机,虽然暑期未至,但她已经定好了暑期实践的方向——调研家乡有名的禤州舞狮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