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也很潮!80后电机工程师给年轻人讲苏东坡故事
2019-06-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视频

“80后”电机工程师王凯文,跟小伙伴一起,创办了一个名叫字圆奇说的工作室,专门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最近,他们原创的讲述苏东坡故事的沉浸式舞台剧《华亭唱宋》在豫园海上梨园剧场上演。这部剧是专门为年轻观众定制的。

跨界而来  他们用“年轻态”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系的王凯文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时便考取了电机工程师。虽说是学理工的,但他平时业余时间里会折腾些音乐live舞台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脱口秀,于是便“弃理从文”,开始了脱口秀的运营策划。 

理工科的王凯文,心中有太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国历史是厚重的,但有些青年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基本来自于影视作品,尤其集中在清朝。再往前的诗词,也只是来自于学生时代,所以我和诗人高亮亮希望做些精致、不戏说、不穿越,还原但又不沉重的历史传统题材的作品。”王凯文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当时大家都想着把古人的生活、作息、生活状态复原出来,加上正好遇上一位青年优秀导演,也是同样的爱好和追求,就凑一到一起了。

2016年,几个年轻人带着梦想,成立了字圆奇说工作室,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

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因为:“我们是一支年轻的团队,跨界而来,根深而立。始于形,发于声;在字与说中抽丝剥茧,往返细作,力求意达圆满。”字圆奇说的定位正是传统文化的戏剧制作和live秀,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这些新形式、新角度来接触传统历史文化。

字圆奇说创作的第一部剧目是在上海可当代剧场上演的《大唐繁影》,主要是还原唐朝人的生活状态。但王凯文坦言:“成本实在太高了,唐朝太奢华,况且从制作角度来说,都是大场面,团队初生,驾驭能力不够,所以没做延伸。”

《华亭唱宋》  原来豫园也能这么“潮”

唐完成了之后,这群年轻人并不气馁,又兴致勃勃地做宋,《华亭唱宋》就此诞生。而此时,豫园海上梨园也希望打造一系列历史文化与潮流文化结合的新颖剧目形式,努力成为年轻人在豫园的打卡地标。于是,今年5月,《华亭唱宋》正式开始在豫园海上梨园剧场公演。

《华亭唱宋》将苏东坡各个时期的诗词幻化为人,当抱着“着力即差”的暮年苏东坡偶遇自己曾经的作品,一场人生大梦一览无遗。

走进海上梨园的观众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出戏。观众可以用一张交子点一碗茶,买一份蒸糕,换上褙子、襕衫,体验宋人之美;演出开场了,主角们乐于和观众交流一下对苏轼的看法……近距离、沉浸式,这是字圆奇说与海上梨园的一次新尝试。

制作团队详细研究了宋朝的诗词、音曲、教坊的游戏、棋子的样式、器物、服装礼仪……希望舞台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其背后都能有据可依。字圆奇说的小伙伴对每一套服装的细节都亲力亲为,从现有的研究中考据材质、配色、花样,到参考壁画、出土实物等进行调整。从选取材料到织物纹样复原,到经历织、染、印、生丝捣练、刺绣、制版、剪裁、缝纫等各种复杂工序,最终成型。

一些看过《华亭唱宋》宣传剧照的网友在官方微博上留言表示,比起许多影视作品的扮相,这部戏的戏服颜色不够鲜亮、人物造型不够美艳。但主创之一高亮亮却表示:“我们希望观众能以回望真实历史中古人日常生活的视角来观看这部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真实的模样。”

除了尽力还原历史,《华亭唱宋》同时追求加入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潮流方式。此次剧目开演前,一支先导vlog以RAP调调配合宋词,可谓是创意与韵味兼具。谈到潮流元素,王凯文认为与海上梨园的合作,是让整部剧目再提升、再创作的催化剂。

为什么想和年轻人聊聊苏东坡?“因为东坡先生的背后,是一整个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谱系。文章、诗词、书画,乃至章服、饮食、茶、香、琴、墨、石,无不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柱。”王凯文表示:“如何将大众熟悉的故事用新的手法与形式去展现,对于我们的创作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现在是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以苏东坡在民间一直被视为‘文曲星’下凡这一传说为起点,讲述了他在年老弥留之际,在下凡的天神——紫微星君的带领下,以自己的视角,回顾、审视自己人生进退的取舍。”

那么,公演之后,年轻人是否接受这一形式?“目前大家的反馈有褒有贬,大多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我们只是想通过《华亭唱宋》的苏东坡,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态度,提供给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字圆奇说的小伙伴欢迎所有的观众都能“入戏”,“和我们一起共游大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