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丰碑不朽,映重楼!
2019-06-10 青年

由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等高楼组成的“上海天际线”,是上海人的骄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长河中,总会涌现一些闪耀着奋进之光的人,我们称之为榜样。许多志士仁人在浩瀚史海中他们也许只是沧海一粟,却各自散发着独具魅力的光芒。

周公旦制礼作乐,孔夫子万世师表,诸葛丞相呕心沥血,关圣帝君忠义两全……这些世之楷模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被人们遗忘,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和品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为师者诲人不倦,为侠者义薄云天,这无一不是榜样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有不计其数的楷模不断涌现,用他们高尚的品格、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意志和独特的智慧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我,当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广为流传,凝聚人心、使人激奋,成为真正推动时代车轮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上海,也有着许多这样榜样式的人物,70年来各显身手,用他们自己的力量,用鼓舞其他人的能量,为这座城市作出贡献。发现他们,是《青年报》的职责,记录他们,是《青年报》的荣幸。70年来万幢高楼平地起,70年来榜样们筑成的丰碑更伟岸,经年不朽。一座城市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高楼,而是因为人,因为人心。

火炬手金晶专程来到同济医院,看望四川灾区伤员周继红、罗荣等女青年,用自身的经历鼓励她们坚强面对伤痛,也满足了伤员们能见到金晶的愿望。

1982年,“浦江义侠”陈燕飞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这位身怀六甲的青年女工在污秽的河水中救人一命,随即就成为了当时的热点人物,一次次采访,一个个问题都涌向了陈燕飞。“为什么救人?”“当时心里怎么想的?”“是不是想到雷锋?”这些问题让陈燕飞压力巨大,《青年报》记者何建华在深入接触了陈燕飞和她身边的人后,终于揭开了答案,人命关天、万分火急,救人就是救人,哪里会想那么多,陈燕飞只是做了她觉得应该做的事,仅此而已。

真正的榜样不是塑造的,无论是他们的高尚,他们的勇气,还是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彷徨,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性。作为新时代的媒体,《青年报》不造神,只写人,记录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日新月异,随着媒体和传播的不断发达,越来越多的榜样被发现与讴歌,他们未必是风云人物,但他们必然是有风采的人物,寻找他们,彰显他们的风采,成为《青年报》全新的任务。回乡卖鸡蛋的复旦高材生,卖大饼的八位靓丽女士,专注于电力工作的“三清博士”……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不简单的鲜活人物通过《青年报》的平台得以展现,并成为上海这座城市闪耀的色彩。

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的“三清博士”谢邦鹏甘当一线蓝领工人。

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楷模,在秉承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传统价值观的同时,更是注入了创新、开拓、不断进取的新能量。70年来,《青年报》为雷锋、赖宁敬礼,为黄继光、焦裕禄讴歌,为徐虎、李斌鼓掌,如今我们更要为“托起中国飞机梦”C919研发团队呐喊助威,为救火英雄王海滨尽情点赞。新时代的楷模正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上海的高速发展,为国人的梦想不断努力,而谱写时代的楷模,就是我们《青年报》当下的重任。

榜样是一面镜子,让人自明得失,榜样是一杆标尺,让人见贤思齐,榜样是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榜样也是一部经典,为我们指点迷津。榜样不会被历史遗忘,不是因为史书的记载,而是因为人心的关怀。《青年报》愿意做心灵的镌刻者,让新时代的榜样铭记在更多人的心中。《青年报》也愿意做时代的筑碑人,努力为新时代的楷模们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映衬在上海这座都市的万幢高楼之间。

我与上海共命运

1963年,《青年报》曾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与宣传雷锋结合,发表社论指出“好八连”掌握了一个强大的武器——艰苦奋斗的作风。

1964年,《青年报》对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加木扎根新疆的事迹进行重点报道。

1966年2月12日刊出《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共上海市委、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1980年1月4日发表长篇通讯《祖国,您的儿女回来了》,介绍青年博士研究员欧阳本伟偕夫人——助理研究员李镜莲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和工作环境,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

1981年6月《青年报》报道闸北区东站饮食第二合作商店的八位姑娘串街走巷卖大饼坚持为民服务事迹的《八姑娘卖大饼》一文曾引起社会反响,后来被拍摄成电视剧《卖大饼的姑娘》。

1990年3月9日,《青年报》头版刊登标题新闻:赖宁父母昨日应邀抵沪,向全市青少年追述赖宁英勇事迹。组成“英雄少年赖宁事迹”报告演讲团。

1995年9月,《青年报》推出“呼唤徐虎”系列报道。

1997年4月3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通讯《一个青工的坚固梦想――记上海液压泵厂四级工李斌》。

2000年12月14日,《青年报》报道为了扑灭10097号渔船的大火并抢救渔民英勇献身的上海青年黄东华事迹。

复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顾澄勇回乡卖鸡蛋。

2005年4月,《青年报》以《复旦毕业生回乡卖鸡蛋》为题,报道了复旦毕业生顾澄勇,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家创业养鸡卖鸡蛋。

2012年9月,《青年报》报道安徽小伙周传金在上海地铁站勇抓小偷,身中数刀;被偷的女孩没有半点犹豫,将他送至医院,并悄悄垫付一万元医药费的故事。

2014年,《青年报》刊登《“三清博士”甘当一线蓝领工人,3年27项发明专利践行“电力梦”》,报道了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大学就读的“三清博士”谢邦鹏甘愿扎根电力一线当蓝领工人的故事。

2015年,《青年报》刊发“好人王海滨”系列报道。

“85后”航天伉俪一个在神舟组,一个在天宫组,彼此遥望加油。神舟天宫对接航天夫妻凌玉张骏“爱相随”。

2016年3月,《青年报》推出“托起中国飞机梦的年轻人”系列报道。通过对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操稳与控制率专业室青年团队的深入采访,挖掘呈现了青年科研人员在ARJ21试飞过程中的各种惊险、感人故事以及C919研发过程中的攻坚克难,展现了“80后”一代民机研发人员不服输、不怕难的精神面貌。

2019年春节后,《青年报》报道黄浦区滨江环卫新兵居芬,采写了《“她长得这么漂亮,怎么就做了环卫工?”》。“上海最美环卫工”由此诞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