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聚焦热血史诗,高希希:拍出故事的真实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刚刚结束了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工作的高希希导演,近日又以参展影片《八子》导演的身份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八子》云集了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志强等多位新生代、老戏骨鼎力加盟,合体演绎片中感人肺腑的母子情、血脉相连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以及震撼人心的超燃战争场面。
在时代、战争、情感的多维视角下,《八子》将全面呈现赣南中央苏区那段可歌可泣的热血史诗,看点俱足的同时,势将引爆泪腺。战争永远是残酷的,通过这部片子,大家可以更加了解以赣南中央苏区为代表的老区人民,为新中国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牺牲。
= 专访高希希 =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拍摄“八子参军“这一题材?
高希希:这部片子对我的意义很特别,寄托着我对家乡红土地的一份热爱和致敬。另外,就像我跟女儿所说的,18岁的满崽已经上了战场,所以我们拍这部片子主要是想给年轻人看,希望他们能更加了解“英雄”这两个字,也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记者:拍摄《八子》的过程是不是很艰苦?
高希希:400多人在寒冬、雨雾、泥水、山林、炸点、黑烟中连续鏖战两个多月,刘端端伤痛不断,邵兵咳黑痰……这部片有四五十个群众演员,因为太苦了,拍到一半时有一半人就跑了,留下来的一半人坚持到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还在,他们说,我们对电影是真的热爱啊。这一点让我很感动。其实拍戏本来就是要吃苦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事。
记者:影片是完全按照历史原型来拍摄吗?
高希希:看历史资料时我就被这个故事震撼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深明大义,把八个孩子送上战场,等了35年,没把孩子等回来。我在拍摄时最看重拍出真实性,避免套路和模式,剧本改了十几稿,不断抠细节,就是要把故事的温度拍出来。做到雅俗共赏很难,但我也希望大家看了这个影片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当时革命前辈的不容易,这些历史事件都是真实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必须把它拍好才对得起先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