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灵额!居民自创沪语歌,唱响垃圾分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通讯员 龙钢/文 受访者/图
“垃圾分类好,环保最重要,利国利民大事情,人人应该做到……”伴随着一组清新、愉快的沪语歌声,今天上午,身着蓝红棕黑服装的社区居民们,正在虹口区江湾公园演唱由居民自己创作的首支《垃圾分类好》沪语歌和举行的快闪活动。记者注意到,歌曲立意新、旋律美,且朗朗上口,沪语曲调更使居民感到亲切和易懂。
据了解,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原是本市东北地区的城乡结合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一片农田。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这里已是一个大型的居民居住区。而在一些居住区里,则居住着许多当年的征地户,他们平时交流讲的一口本地沪语。江湾镇街道根据这一情况,在实施垃圾分类时,请居民自己编唱了沪语版《垃圾分类好》歌曲,并在各个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点进行巡回演唱,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居住在池沟路的原住民薛小妹告诉记者:“沪语《垃圾分类好》歌,我伲听上去亲切,对我伲做好垃圾分类很有帮助。”
记者在活动现场遇到了沪语《垃圾分类好》歌创作者朱杰夫,谈到创作的初衷时,他说,创作沪语版歌曲,能更广泛地宣传动员居民身体力行,宣传垃圾分类。
据悉,江湾镇街道正全力以赴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止目前,江湾镇街道垃圾分类小区123个,绿色账户及两网融合点位共计157个,完成了住宅小区全覆盖;开展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765场,所有小区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小区一方案”,其中34个小区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平均每150户居民能产生一桶湿垃圾。
为了做好垃圾分类,社区内退休党员干部、楼组长、业委会成员、社区达人、居民等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如虹湾·天使垃圾分类团队通过入户指导、桶边督导等方式,推动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对工作进行监督、评判,形成自下而上参与和自上而下支持的良性互动;如逸仙歌唱队,每天守候在两网融合点指导居民投放之余,还用沪语唱响垃圾分类,使更多的社区志愿者投入到垃圾分类的工作中。
此外,江湾镇街道还以彩虹湾三期红馥里小区入户为契机,为小区植入垃圾分类元素,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设备在方便居民投放的同时,更是为后期解决执法难、取证难,提高了技术支撑。
江湾镇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街道正在积极探索“湿垃圾”不出小区的模式,通过引入湿垃圾生物处理机,将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变成生态有机肥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通讯员 龙钢/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