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三年将创建约10所特色高中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办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和举措,他表示,上海已经开展了两轮多样化特色高中建设行动计划,今后三年,上海准备要创建10所左右的特色高中。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科目选择越发体现文理兼顾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必将促进高中教育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不良导向,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他介绍说,2014年以来,上海作为第一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坚持“教-考-招”联动改革,主要从组织教学、落实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引导高中学校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三个方面,对高中的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其中,在组织教学方面,以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导向,使“分层走班”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新常态。通过近年来高中全样本的调研数据发现,上海高考改革等级考科目设置的6选3共有20种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有学生选择。而且越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学生的科目选择上,越是体现出文理兼顾的特点。
贾炜透露,目前,凡是一个年级有12班级以上的高中学校,已经100%开齐开足满足学生20种组合走班需要的课程教学。“我们也根据不同学校的资源配置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指导高中学校形成了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走班的模式,为学生能按照自身的学科特长和兴趣志向进行选学选考,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完成不少于60学时公益劳动
在落实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上海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为两个主要抓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对学生进行评价方式的变革。
贾炜介绍说,在推进社会实践上,上海明确提出高中志愿服务,即公益劳动三年不少于60学时的课程要求。据初步统计,99%的学生都能够完成60学时的课程要求,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超学时完成。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建立了1930个市、区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发布了729439个社会实践岗位,暑托班助教、医院导医、博物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地铁协管志愿者等都是学生社会实践的“热门岗位”。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运用上,积极与各高校对接,借助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平台,将综合素质评价运用到春季高考、专科自主招生、高水平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等多种类型的招生。目前,已有近30所本科高校和多所专科院校制定并发布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中校测面试、同分录取、专业调剂、资格初审等环节的重要参考。
研制《普通高中建设标准》
贾炜表示,下一阶段,上海将认真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
一是研制《普通高中建设标准》。探索学校的校舍建设从普通的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的延伸,在教育装备上从共性标配向个性定制延伸,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从产品使用向网络环境建设延伸。在师资队伍结构上,从校内向校内外兼容延伸,课程建设从落实建构上向管理与服务延伸,即“五个延伸”。
二是将继续按照国家要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加强“五育并举”,切实落实“大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学科教育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各项工作。
三是继续探索实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构建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校治理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持续推进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以评促改,从而进一步驱动高中办学水平的提升和育人方式的变革。
贾炜透露,在今后三年中,上海准备要创建10所左右的特色高中。在创建过程中,将兼顾特色高中的特色类别、城乡布局、区域特点总体设计。主要针对的是除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外的学校,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是特色创建的主体。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