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大学语文”,捐百万存款,文学界泰斗徐中玉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2019-06-25 上海

青年报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文学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25日凌晨3:35逝世,享年105岁。

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主编文学研究丛书7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5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1981年,由徐中玉担任主编的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近40年,仅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已出版到第11版,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

徐中玉先生百岁华诞庆祝会暨“中玉教育基金”成立、《徐中玉文集》首发仪式2013年11月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曾亲历庆祝会的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记得,校方为先生过了一个简朴而隆重的百岁生日,按照当地的算法,那年先生就可以称得上是百岁老人了。当时,先生还捐出了100万元捐款设立基金。100万,每一分每一厘都是这位清贫简朴的学者多年的积蓄和笔耕所得。

先生倡导“大学语文”

徐中玉先生,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众多大学毕业生应该都不会陌生,他是多种《大学语文》教材的主编,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就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

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他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曾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作协主席等职。改革开放后,他和匡亚明教授合作,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率先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带动一批高校陆续恢复这门课。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曾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开设,是各类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而后中断近30年。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先生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联合发起倡议,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时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

1981年,教材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新时期第一部《大学语文》科班教材。“我与匡亚明、苏步青等人,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30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是正确的。”2017年,徐中玉在署名文章《我为何倡导“大学语文”》中回忆道。

他认为,年轻人对名家名作进行阅读、感悟、思考、辨析,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自己,当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二者进行比较、互为补充,这样的收获绝不是生硬灌输所能实现的。

在《大学语文》问世的近40年时间里,最新的第11版,延续此前诸多版本基本编写思路,选目视野又有所拓宽,在内容设计和撰写上也日臻完善。

徐中玉先生百岁生日时所拍。青年报资料图。刘昕璐/摄

最大的宝贝就是藏书

几十年来,徐先生一直住在师大二村一栋老房子里,这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华东师大教工宿舍。90多平方米的老宅,除厨卫间外,有5个大小居室,4间都有床,曾各有家人起居;后来,除了徐中玉的床和保姆的床,其它两张床不再有人,却成名副其实的“书床”。

“父亲在生活上非常简朴,饮食也是粗茶淡饭。”先生的女儿徐平曾说,总想把这房子装修一下,家具也置换一下,可是父亲都不答应。

在这间9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等,没有一件新式的家具,甚至有些柜面和把手都已经斑驳或是脱落了。家具都是徐平哥哥结婚的时候添置的,几十年了,一直沿用。屋顶天花板上的照明,也是用的最为简易和原始的白炽灯管。除了先生伏案和卧读的台灯,几乎找不到多余的装饰。

就在这间看上去有点破旧的老宅里,家藏着5万多册的书籍,涉猎之多,宛如一个小型的中文系图书馆。桌子、架子,柜子、窗台,闲置的床上,还有过道的走廊上,所有可以利用的橱柜、空间,全都放满了先生的书。

似乎除了书,先生再无其它爱好。他不吸烟、不饮酒,也不喝茶,茶几上的保温杯里永远都是一杯温热的白开水。看书累了,他就用吸管喝几口。儿孙们给他买来的新衣服,他几乎都不穿,总是说“旧衣服穿着舒服”。甚至连那副老花镜,都是先生花15元钱在地摊上买来的。

捐出生平积蓄100万元和5万多册藏书

岁月始终是不饶人的。2013年的春天,先生的一次住院,被查出脑萎缩。女儿说他记忆力和听说能力都有所衰退,对往事常说“记不得了”,说话、写作则容易重复。

就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居生活的学者,在那个春节后,趁着儿女们都在场,表达了想要献出稿费等生平积蓄100万元在华东师大设立助学扶贫基金,并向学校和自己老家的图书馆捐出家中数万册藏书的意愿,结果,获得了家人的一致同意。

2013年,徐中玉先生百岁华诞庆祝会暨“中玉教育基金”成立、《徐中玉文集》首发仪式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见到几近百岁的先生。爽朗的笑声、硬朗的身骨、光洁的面庞,一点也不像期颐之年的老者。“虽然年届百岁,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据了解,个中缘由,与他本人寒门求学的经历不无关系。徐中玉出生在江阴华士镇,有一个做中医的父亲,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获得读书的机会,从小学到初中,最后进了中师。由于没钱继续大学深造,他教了几年书,挣了一些钱,自给自足考入山东大学,自此才踏上了一辈子的学术之路。“农村孩子读上大学真不容易。”徐平常与爸爸谈起这些话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