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二胡琵琶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百川奖”呈现别样音乐世界
2019-06-29 文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受访者/图

当笛子、二胡、琵琶这样的民乐乐器,搭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钢琴这样的西洋乐器进行同台演奏,会碰撞出怎样一番火花?6月28日,10首来自奥地利、韩国、中国等青年作曲家中西合璧的原创作品首演于第八届“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它们或是表现了大漠与甘泉,或是营造出深邃的梦境,或是直指人类的渺小和不屈,共同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别样的音乐世界。

自2009年首次举办,上海音乐学院“百川奖”作曲比赛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除了为全世界青年作曲家提供了发展平台、积累了广泛国内外影响力,赛制也实行个创新突破:从今年起,参赛作品编制固定为“民乐加西洋乐器”的混合形式,对创作和演奏提出新的挑战。

“从奖项名称的设置就可以看出上海城市的文化发展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势。而这种中西结合的作曲形式,非常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和特色。百川奖将会继续拓展二者结合的方向。”上海音协副主席兼创委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徐孟东对新赛制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当被问及在作曲中加入民乐,三位特邀国际决赛评委最有“发言权”。他们分别是国际现代音乐协会 (ISCM)主席Peter Swinnen教授、法国斯特拉斯堡现代音乐节总监Stéphane Roth、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中心主任Vladimir Tarnopolsky 教授。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对这种中西结合的赛制非常赞同。Peter Swinnen表示,设立框架不仅明确了参照标准,更能够进一步激发青年作曲家的潜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的作曲家们通过国际比赛,分享各自的音乐,加深了相互理解和尊重,而这正是人类社会的核心要素。

事实上,今年百川奖作曲比赛投稿结果也证明了新赛制的魅力。据悉,今年比赛投稿量较往年翻番,总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113部音乐作品,包括22部海外有效投稿,是大赛举办以来投稿最多的一年。“青年作曲家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些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我的评价是:青年作曲家胆子很大。”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周湘林笑着说道。为了促进作曲家与演奏家之间的学习和提升,音乐会前特别安排了演奏家与作曲家进行交流排练。这场音乐会也让演奏家们通过排演积累当代作品的演奏经验。

作品数量与质量的突破,还有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百川奖凭借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其二,本次比赛信息在国际现代音乐协会官网上进行发布,拓展了海外传播渠道,向更多国际青年作曲家伸出了橄榄枝。有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三位国际评委的加盟,旨在促进上海音乐学院与法国斯特拉斯堡音乐节、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合作,以及与ISCM洽谈2021年在上海举办国际当代音乐年会等事宜。

决赛音乐会当晚最大的高潮莫过于宣布获奖作品。经决赛评委会主席徐孟东教授、及周湘林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等11位国内外专家教授的综合评分,最终,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盛萌创作的《孤独者的梦》荣获一等奖,安徽师范大学教师王瑞奇创作的《六幺》和奥地利作曲家Kevin Lang创作的《Pendulum Trigonometry》荣获二等奖,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许轶凡创作的《戬•月》、来自沈阳音乐学院的崔哲赫创作的《凛夜行》,以及韩国作曲家EUNHO GHANG创作的《Lyrical Nocturne for solo dizi and ensemble》荣获三等奖,《大漠甘泉》《恰逢花开》《深蓝》《Zigzagging》荣获优秀奖。周湘林教授表示,百川奖作曲比赛将会持续致力于帮助青年作曲家崭露头角,为其不断取得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