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小二”淘宝上卖火车票 附赠推荐最地道旅游线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荷兰小伙Thom Valks(方韬睿)中文流利,曾经是飞猪欧铁旗舰店唯一的“洋小二”,在淘宝旺旺上给中国客人做最精准的答疑解惑,规划最地道的行程。他甚至入乡随俗,学会了一口淘宝小二的“亲”“呢”语气词。“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爱火车游,我可以推荐最地道的线路给他们。”他告诉记者。
90后“洋小二”学会了一口一个“亲”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旅客正用“在路上”替代传统的“点对点”,铁路成了中国人探索世界的新宠。2015年,欧铁在飞猪开设Eurail旅游旗舰店,作为欧铁官网之外唯一的官方售票渠道,四年保持了50%左右的年销售增长率。
通过互联网,中国游客可以方便地买到世界各地的火车票,而世界各地的铁路运营商,也纷至沓来,努力争夺这个日益庞大的市场。
作为Eurail旅游旗舰店的一名工作人员,Thom因为中文流利,又熟悉欧铁业务,而成为了一名“洋小二”。他告诉记者,他发现,年轻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喜欢结伴坐火车旅行,中国留学生也常常带他们的父母体验欧铁。他们大多不到30岁,是欧铁在中国增长最快的用户群体。
“如果你确定一生只来一次欧洲,去看看那些大城市和热门景点吧。可如果不是,那我们可以推荐你去一些名气小很多,但同样精彩的地方,你不会失望的。”Thom说。
他发现,比起巴黎、罗马之类的大城市和著名景点,捷克、土耳其、克罗地亚、斯堪的纳维亚这些目的地,在中国游客中正变得越来越热门。而Thom也会向年轻的中国游客们推荐:“一张火车票就能串联起很多小众目的地。”比如法国香槟地区的山坡、房屋和酒窖,加来地区的采矿盆地,比利时布鲁日的老城街巷,德国莱茵河中上游河谷……
“双11”一样投身“大会战”,24小时没闭眼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出境游人次近1.5亿,增长14.7%,入境游人次1.4亿,增长1.2%,这是出境游人次首次超越入境游。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游客燃烧的全球游热情,并且是深度游的热情,“观看式”旅游正在向“体验式”旅游转变。这些全新的需求,也因此催生了雨后春笋般的商家和服务。“洋店铺”开始盛行,“原汁原味、原产地直供”成了旅游服务的新力量,也构建起中国人打开世界的全新图景。
现在,这位金发碧眼的“90后”洋小二已经“退居幕后”成了一名经理,与欧铁中国区域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后方分工合作,打理旗舰店及中国的生意。中国团队会把消费者的需求收集起来,反馈给Thom和他在欧洲的团队,欧铁再针对这些来进行产品服务的调整与推广。
为了保证接待咨询的小二都能像当年的洋小二那样“原汁原味”,Thom也会定期到中国给同事们做培训。培训内容除了细致的产品特性,更重要的是理解欧洲人对铁路的感情、对生活的理念,这样才能做出最好的推荐。
培训之外,Thom和中国团队保持着即时性的沟通。“这是一个常态的机制,他们有什么问题,也会随时问我。”这部分问题往往会很具体,比如“柏林到维也纳途中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吗?”“车上有些什么餐食?”
一到“双11”这样的大会战,欧洲总部团队会向中国区提供支援。2017年和2018年的双11,Thom都是几乎24小时没睡。Eurail旅游旗舰店2018年双11的销售业绩,比2017年同比提升了111%。
新华社/图
年轻游客越来越爱用铁路游触摸世界肌理
记者了解到,不单单是欧铁,全世界的铁路系统,都在被好奇的中国游客所关注。沿着这些铁路线,他们正在尝试触摸世界的肌理,而不仅仅是和之前一样远远看看。
在飞猪上输入“铁路”或者“火车”,出来的不仅有欧铁、德铁,也有日本新干线、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台铁这些世界著名的铁路系统,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铁路线,也因为独特的风情和实用性,成了“网红产品”。
在秘鲁,从库斯科到马丘比丘的高山火车,店小二会为你提供最详细的班次、天气信息,甚至旅游线路建议。在斯里兰卡,从科伦坡到加勒的海上铁路线,当地服务人员不仅会帮中国客人订票,还会陪你去车站,指导你如何在拥挤的人潮里,顺利抢到一个不错的座位。
在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日本,去年7月,飞猪和JR九州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小火车之旅。其中,JR九州的黄金小火车、七星列车等,是以前从未在中国市场上售卖过的产品,上线后半小时便被抢购一空。
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铁路线,搭载着独特的当地文化,被庞大的需求吸引,从世界各地而来,让中国人探索世界的旅行,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就像Thom所说,铁路提供的不仅仅是车票,搭火车旅行本身就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经历:你穿过老城,找到那座古老的火车站,车轮启动,窗外风景独一无二,你可以要点吃的,也可以和周围的当地旅客聊聊天,或者,你突然发现窗外的小站很美,直接下车去住一晚,说走就走,和说不走就不走,都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总之,火车可不是把客人从A点送到B点而已。”他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